曾老师心理学讲座:解锁内在力量,重塑积极人生

发表时间:2025-09-13 05:05:01

那天下午,阳光透过报告厅的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出细长的光斑,我提前十五分钟到场,却发现前排早已坐满了人。空气里有种微妙的期待感,像是暴雨来临前的寂静,又像是久别重逢前的悸动。我找了个靠走道的位置坐下,旁边是一位不停搓着手的年轻女孩,她低声对我说:“这是我第三次来听曾老师的讲座了,每次都觉得是来见一位老朋友。”

话音未落,掌声忽然如潮水般涌起——曾老师走上了讲台。

他没有急于开口,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全场,那眼神像温暖的掌心,轻轻抚过每个人的肩膀。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,整个报告厅竟然渐渐安静下来,仿佛所有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接住、托稳。他微微一笑,说:“今天我们不谈深奥的理论,只聊聊‘人’——那个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感到陌生的,最熟悉的陌生人。”

就这么一句话,我忽然感到自己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了。


一、我们为何总是陷入相似的情绪困境?

曾老师并没有一上来就给出答案,而是从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讲起:“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明明告诉自己不要再为小事发脾气,可当事情发生时,情绪还是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车,猛地冲了出去?”台下很多人默默点头。

他指出,我们大多数情绪反应,其实是由潜意识中的“情绪脚本”所主导的。这些脚本往往形成于我们的童年或早期经历,就像一套自动运行的程序。比如,一个从小被要求“必须优秀”的人,在面对失败时,就更容易被巨大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所裹挟——那不是因为现在的失败真的有多可怕,而是那个古老的程序又一次被激活了

他打了一个特别生动的比方:我们的心理结构就像一棵树。树冠是理智思考,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;但树干和树根,却是那些早已形成的情绪习惯和深层信念。当风暴来临(压力事件),决定树会不会倒的,不是树冠怎么想,而是树根扎得稳不稳。

所以,真正有效的改变,从来不是仅仅在“树冠”层面告诉自己“要冷静”,而是需要深入土壤之下去松动和重塑那些盘根错节的根。听到这里,我身边那位一直紧绷着的女孩,不知不觉中松开了紧握的双手。


二、联结:化解内心冲突的温柔钥匙

讲座中最让我动容的部分,是曾老师关于“自我联结”的讲述。他说,我们内心常常充满了各种冲突:一个你想躺平,另一个你却骂你不努力;一个你渴望冒险,另一个你却恐惧失败。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压制、批评那个“不够好”的自己,试图把它消灭掉。

但曾老师说,这就像用一只手去打另一只手,除了疼痛和内耗,什么也解决不了。他提出的方法完全不同,叫做“温柔地注视”。

他邀请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尝试:闭上眼睛,去觉察身体里那份最不舒服的情绪——也许是焦虑,是悲伤,是愤怒。然后,不要推开它,不要评价它,只是像对待一个受了伤、受了惊吓的孩子一样,轻轻地、好奇地问一句:“你在这里,是不是想告诉我些什么?你需要什么?”

那一刻,报告厅里安静得能听到空调的送风声。我看到有人眼角湿润,有人深深吸气。曾老师的声音很轻柔:“当我们不再把情绪当作敌人,而是看作一个带来信息的信使,内心的战争就开始了。”这种深刻的自我共情,并不是为自己找借口,而是真正理解的开始。唯有理解,才能带来整合;唯有整合,才能生出真实而持久的力量。


三、在关系中照见自己,也温暖他人

讲座的后半段,自然地从与自我的关系,流淌到了与他人的关系。曾老师笑着说:“所有的人际关系,说到底都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。”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人,也很难真正信任伴侣;一个对自己严苛的人,也更容易对他人挑剔。

他特别强调了“脆弱性”在关系中的力量。我们总是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,怕不被理解,怕被看轻。于是我们穿上盔甲,假装强大,结果反而让关系变得冰冷而遥远。但真正的亲密,恰恰发生于我们鼓起勇气,放下盔甲,坦诚地说出“我很害怕”、“我需要你”的时刻。

真诚的脆弱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深刻的勇气,”他说,“它向对方发出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,而是一份真实的邀请:这就是我,我愿意让你看到完整的我,也欢迎完整的你。”这段话让我想到,多少关系的隔阂,其实都始于我们对“不完美”的恐惧和掩饰。


四、迈向改变:最小的下一步

曾老师的讲座从不空谈理论,最后他留给我们一个极其简单却有效的实践工具:“最小的下一步”

他说,巨大的改变常常让人望而生畏,从而迟迟无法开始,最终因挫败而放弃。不必想着一步就“根治”焦虑或“变成”社交达人。相反,在那份熟悉的焦虑袭来时,你能做的最小、最容易的一件事是什么?是立刻做三次深长的呼吸?是站起来去喝杯水?还是在本子上写下一句“我现在感到焦虑,但我允许它存在”?

行动本身就能打破思维的反刍漩涡,”他解释道,“这个小小的动作,是一个信号,它在告诉你的身心:‘看,我有能力做出不同的选择。’”成功的体验会积累成自信,自信会支持我们迈出下一步。改变,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,悄然发生了。


讲座结束时,掌声持续了很久。人们围上去提问,曾老师耐心地一一回应。我没有立刻离开,坐在座位上,感受着内心那片被搅动后又缓缓沉淀的湖面。

曾老师没有提供任何速效的万能药,但他做了更重要的事:他点亮了一盏灯,让我们看清,内心的迷宫并非无法穿越,那些困住我们的情绪、想法和关系模式,既有来处,也有出口。他让我们相信,真正的成长,不是变成一个没有问题的“完人”,而是成为一个更有智慧、也更温柔的自己问题的解决者

走出报告厅,夕阳正好。那个之前很紧张的女孩走过来,对我笑了笑,她说:“我觉得,心里松快多了。”

分享更多
17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