谣言背后的心理操控术:尼古拉斯教授揭示我们为何轻易相信谎言

发表时间:2025-10-23 10:07:09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是一条看起来极其荒谬的传言,却在朋友圈、群聊里疯狂传播,甚至你身边最理性的人也半信半疑地转发?更奇怪的是,哪怕后来真相被反复澄清,依然有人固执地相信最初的谣言。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?

我常常在咨询工作中遇到被谣言困扰的人。他们有的焦虑,有的愤怒,有的甚至因为一则虚假信息而关系破裂。这让我不断思考:谣言从来不只是信息真伪的问题,它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深处的渴望、恐惧与认同需求。而提到对谣言心理的系统洞察,有一个名字绝对绕不开——尼古拉斯·迪方佐(Nicholas DiFonzo)。这位当代心理学家,几乎把半辈子都投入了对谣言传播心理的解密中。


一、谣言背后,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

尼古拉斯·迪方佐在他的研究中反复强调,谣言从来不是空穴来风。它往往诞生于一种特殊的环境:不确定性焦虑感。当人们无法通过正式渠道获得他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时,大脑就会陷入一种“信息饥渴”的状态。这时候,谣言就成了一种替代性的心理慰藉。

比如疫情期间,各种偏方和阴谋论为什么传得那么快?正是因为公众面对未知病毒,充满了无力与恐惧。官方信息可能来得太慢、太复杂,或者难以理解,而一则“某神医推荐神奇配方”的消息,却简单直接,给人一种“我能做点什么”的控制感。哪怕没有科学依据,但它缓解了焦虑,满足了人们“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”的心理。

迪方佐认为,谣言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解决问题的方式,虽然方式可能错误,但动机却源自人类天生的分享与互助倾向。他在书中写道:“谣言是在模糊情境中,人们共同寻求意义的行为。”换句话说,我们不是在传播谣言,而是在试图一起编织一个能让自己心安的故事。


二、我们信的从来不是事实,而是“自己人”
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最容易让我们相信的,往往不是权威机构的数据,而是“我一个朋友说”、“我同事的阿姨亲身经历”这样的故事。迪方佐点明了另一个关键:信任转移

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却又高度割裂的社会。当对官方、媒体等传统权威的信任度下降时,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信任转向自己眼中的“内部圈子”——也就是朋友、家人、社群中有相似立场的人。谣言,常常披着“内部消息”、“为你着想”的外衣,借助情感纽带进行传播。

更深刻的是,谣言具备强大的身份认同功能。接受并相信某个谣言,相当于在说:“我和你们是一伙的,我们共享同一套对世界的理解。”相反,怀疑或拒绝谣言,则可能被看作是对群体的背叛。这种社交压力,远比事实真相更有力量。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证据摆在眼前,有些人仍拒绝改变想法——因为承认错误,几乎等于否定自我归属的社群。


三、谣言的生命力,在于它是一则“好故事”

迪方佐还剖析了谣言在结构上的特点:它们几乎都是完美的小故事。一个好的谣言,往往具备这些特征:简单、有趣、富含情绪,并且似乎能解释某些现象。

想想看,一则符合“阴谋论”框架的谣言,是不是比复杂枯燥的科学报告听起来更刺激、更容易记住?它里面有“英雄”、“反派”,有“隐藏的真相”和“被掩盖的阴谋”,叙事张力十足。人类大脑天生就对故事更敏感,也更容易被情绪驱动而非逻辑说服。谣言利用的,正是我们这种故事化思维的本能。

此外,尼古拉斯还提到“证实偏差”——我们总是更倾向于注意和记住那些符合我们原有信念的信息,而自动过滤掉相反的证据。一旦某个谣言契合了我们已有的担忧或世界观,它就会像磁铁一样,不断吸附更多的“支持性证据”,在我们心里扎根生长。


四、对抗谣言,我们需要的是“心理疫苗”

那么,面对泛滥的谣言,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吗?当然不是。迪方佐的研究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建议,我个人也常常在咨询中向来访者分享。

最重要的一点,不是急于否定或指责——那只会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,让ta更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。相反,理解和共情是沟通的起点。你可以试着说:“我理解你为什么担心这个,听起来确实让人不安。”先接纳情绪,再探讨信息源。

其次,帮助人们培养“信息批判性思维”。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科学家,但我们可以学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: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什么?除了这种说法,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?传播这则信息的人,希望我产生怎样的感受或做出什么行动?

最后,或许也是最根本的,是建设性地满足人们背后的心理需求。如果一个人传播谣言是出于焦虑,那就提供可靠的安全感;如果是寻求归属,那就用更健康的社群活动去吸引ta。谣言止于替代性满足,而不仅仅是真相。


回过头来看,尼古拉斯·迪方佐的工作之所以如此有价值,正是因为他跳出了“辟谣-信谣”的简单对抗模式,而是深入人类的心理底层逻辑,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创造、相信并分享谣言。他的研究提醒我们:在信息时代,最大的挑战或许不是辨别真假,而是理解我们自己。

每当我看到又一则谣言悄然蔓延,我感到的不再仅是无奈,更多了一种深层的悲悯。那背后是一个个渴望确定、寻求联结、试图在混沌中找到意义的普通人。而我们能做的,或许是少一点批判,多一点耐心,用可靠的信息和真实的情感联结,共同构建一个更清醒、也更温暖的世界。

分享更多
2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