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健康是青少年

发表时间:2025-07-23 00:00:00

在喧嚣中守护那片“精神绿洲”

当家长忧心忡忡坐在我对面,诉说孩子成绩下滑、拒学、甚至出现自残行为时,那份恐惧与无助几乎从瞳孔中倾泻而出。当代青少年被裹挟在学业重压、社交焦虑和内心风暴的漩涡里——心理健康绝非附庸风雅的时髦词汇,而是他们生命之舟能否驶过湍流、抵达彼岸的压舱石。

“我真没病,我就是不开心而已,为什么没人相信?”——小蕊,初三女生,在日记本上如是写。多少次考试失利后,她蜷缩在书桌前,胸口沉重得如同被巨石压住,连呼吸都成了负担;她纤细手臂上那几道结痂的伤痕,是心中无法言说的暴雨落在肌肤上的刻痕。可悲的是,许多家长却把这些刻痕只看作“不懂事”、“受不得苦”的任性表现,甚至指责她“矫情”。 那名叫小辰的初一男生,因一次数学测验失利,被父母斥责为“废物”“白读书”,他默默将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,之后开始频繁撕扯自己的头发。多少痛苦表达始终被误解、被忽略,最终在沉默的泥土下生根发芽。

“我们拼命工作养家,他怎么还抑郁了?”——咨询室里,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困惑地问我。他眼中,孩子理应顺理成章地“好”:成绩优秀,性格开朗。许多父母的爱不自觉地被异化为一种高压期待,孩子不再是鲜活个体,而沦为承载家族荣光的容器。 那个本该在操场肆意奔跑的少年,却因父母“不考上名校就对不起我们”的沉重期许,硬生生将自己摁在书桌前长达数小时,最终患上严重的焦虑症。那场无声的战争,竟是在至亲之间发生。

真正疗愈的契机,往往始于卸下防御姿态的“看见”。当父亲终于不再追问分数,而是坐在儿子身边轻声问:“这些日子心里闷坏了吧?”;当母亲不再强迫女儿收起那些画着阴郁图画的涂鸦本,而是轻轻抚摸她的头发说:“这颜色真特别,能给我讲讲吗?”——这些瞬间,都是真正疗愈的开始。 这种“看见”并非盲目肯定,而是穿透行为表层的洞察:看见成绩下滑背后可能潜藏的自尊崩塌,看见沉默不语里压抑的呼救信号,看见暴躁易怒深处从未被安抚的脆弱伤痕。当心灵深处被温暖的注视照亮,才有希望破茧重生。

守护青少年的精神绿洲,远非依靠冰冷诊断或刻板规训便能奏效。它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放下偏见的放大镜,换以温柔的显微镜去倾听那些无声的呼救。 需要家长在求全责备之前,先俯身感知孩子内心的风浪;需要学校在分数排名之外,为心灵的喘息预留空间;需要社会在追逐成功学的喧嚣中,为情绪的存在留出正当席位。

当月光洒进窗内,照亮的不应只有书桌上堆积如山的习题,更要照亮那颗正在风暴中航行的年轻心灵——唯有真正看见,我们才能守护他们在喧嚣洪流中的那片珍贵绿洲,让心灵在清泉的滋润下,重新舒展它本该拥有的丰盈姿态。

分享更多
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