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佳莹跨界开讲:用歌声解码人心,心理学课还能这样上?

发表时间:2025-09-12 11:59:05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徐佳莹的歌总能轻易地戳中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?那些旋律仿佛能穿透耳膜,直接抵达内心深处,让人在某个深夜里突然流泪,又在某个清晨重新找到力量。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常常在思考,音乐与心理疗愈之间,究竟存在着怎样奇妙的联系?而徐佳莹的作品,恰恰像是一把温柔的钥匙,不经意间打开了无数人封闭的情感之门。

她的音乐之所以动人,不仅仅因为嗓音的独特或者旋律的优美,更因为她将人类那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,化作了一段段可以共鸣的叙事。从《失落沙洲》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,到《言不由衷》中对爱与矛盾的坦诚,再到《你敢不敢》里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追问——这些作品不只是歌,更是一场场心灵的对话。


一、情感命名与自我觉察

在心理学中,“情感命名”(Emotional Labeling)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疗愈技术。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并表达出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,我们就已经在情绪调节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。而徐佳莹的歌词,恰恰擅长做这样的事——她把那些模糊的、难以言说的感受,用极其精准而诗意的语言“命名”出来。

比如在《寻人启事》中,她唱道:“我多想找到你,轻捧你的脸/我会张开双手,温柔地拥抱你。”这不仅仅是在讲失去,更是在表达一种深层的渴望——渴望被理解、被接纳。这种情感的表达,实际上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自我觉察(Self-Awareness)。当我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,我们也在不经意间触碰了自己内心深处类似的情感经验。

你有没有过那种“明明很难过,却说不清楚为什么”的时刻?徐佳莹的歌就像一位细腻的朋友,轻轻拍拍你的肩,说:“我懂,你只是需要一点时间。”


二、音乐叙事与创伤修复

徐佳莹的音乐往往带有强烈的叙事性。她很少用抽象的概念去表达情绪,而是通过具体的故事、场景和人物,勾勒出情感的轮廓。这种叙事的力量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故事性疗愈”(Narrative Healing)

就像她在《心里学》中唱到的:“那些伤人的话/我都收好了/我不会让它,再伤害我。”这不仅仅是一句歌词,更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——从接收到伤害性信息,到主动选择不被其影响,再到最终实现情绪的转化。这个过程,恰恰呼应了创伤修复中的认知重构(Cognitive Restructuring)技术。

当我们反复聆听这样的歌曲,我们其实也在潜意识中练习着一种更健康的应对方式。音乐成了安全的“情感实验场”,让我们可以在旋律的保护下,重新面对那些曾经让我们受伤的情绪。


三、共情与联结感

徐佳莹的音乐之所以能跨越个体差异引起广泛共鸣,关键在于她传递出的那种深度的共情(Empathy)。她从不居高临下地告诉听众“应该”怎么感受,而是以一种近乎陪伴的姿态,说:“我也曾这样过。”

这种共情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情感验证”(Emotional Validation)——它不评判、不否定,只是单纯地承认一个人感受的合理性。就像她在《一样的月光》中唱的:“一样的月光/怎么看得我越来越心慌?”她没有说“你不该心慌”,而是承认这种心慌的存在,并赋予它一种诗意的表达。

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歌词,我们会感觉到:“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。”这种联结感(Sense of Connection),恰恰是对抗心理孤立最有力的武器之一。在孤独感日益蔓延的现代社会,这种通过音乐建立的情感联结,几乎成了一种低门槛的心理支持。


四、超越语言的情感共鸣

有趣的是,即使不考虑歌词,徐佳莹的音乐本身——她的旋律走向、编曲氛围、甚至演唱时的气息转换——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音乐能够直接激活大脑中与情绪处理相关的区域(如杏仁核、前额叶等),绕过理性分析,直达情感核心

比如《灰色》中那段逐渐升腾的副歌,仿佛模拟了情绪从压抑到释放的整个过程;而《乐园》中轻盈的节奏与和声,则像是一场听觉上的“安全基地”(Secure Base)体验,让人感受到暂时的庇护与宁静。

这种非语言的情感传递,使得她的音乐能够触及那些“说不出口”的情绪。有时候,我们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建议,而是一个允许我们安静落泪的空间——而她的歌,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空间。


五、从聆听到成长:内在资源的唤醒

徐佳莹的音乐不仅在情绪层面给予陪伴,更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听众的内在资源(Internal Resources)。她在作品中不断展现的,是一种脆弱中的坚韧、迷茫后的清晰——这种叙事本身就在传递一种希望:情绪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起点。

就像她在《现在不跳舞要干嘛》中展现的洒脱,或在《雏形》中表达的“慢慢来也可以”的自我接纳,这些都在悄悄提醒我们: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弹性

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常常建议来访者去找到那些能让自己感到“被理解”的音乐——而徐佳莹的作品,无疑是很多人列表上的常客。不是因为她的歌能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因为它们能陪伴一个人度过那些问题还无法被解决的时刻。


说到底,徐佳莹的音乐教学或许从未刻意要成为心理学教材,但它却以一种更柔软、更日常的方式,完成了许多心理教育试图达成的目标:它让我们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,接纳自己的复杂,并在共鸣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。而这,不正是最动人的心灵疗愈吗?

分享更多
5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