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力与脆弱:心理学揭秘为何有人总欺负人,而有人总被欺负

发表时间:2025-10-17 21:17:00

一、当“欺负”成为心理游戏:我们为何伤害与被伤害?
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有些人会故意推倒同学的课本,而另一些人却默默忍受着嘲讽不敢抬头?欺负行为从来不只是校园角落里的打闹,它更像一场复杂的心理博弈,参与者既是猎人也是猎物。我曾见过一个总爱抢别人零食的男孩,后来才知道他父亲酗酒后总会砸碎家里的碗——暴力的种子往往在更早的时候就被埋下

心理学发现,欺负别人的人可能正在经历权力饥渴。就像溺水者会拼命抓住任何漂浮物一样,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失控(比如被父母忽视、学业挫败),通过贬低他人来确认自己的“强大”成了最快捷的方式。而被欺负的人往往散发着某种“信号”:也许是缩起的肩膀,也许是过于敏感的反应,这些无意中成了恶意的靶心。

二、欺凌者的内心:愤怒背后藏着脆弱的伤口

那些总在嘲笑别人发型的女孩,那些把同学锁在厕所的男孩,他们真的天生就邪恶吗?真相可能更令人心碎。研究显示,许多欺凌者本身曾是家庭暴力或校园霸凌的受害者。就像被烫伤的孩子会条件反射地躲避火焰,他们学会了“先伤害别人才能保护自己”的扭曲逻辑。

有个案例让我记忆深刻:一个总往同学椅子上倒墨水的男生,书包里藏着一张父母离婚时撕成两半的全家福。他的欺凌行为本质上是在尖叫:“看看我!我也很痛!” 这类人往往具备三个特征:对权力极度敏感(任何挑战都会激怒他们)、共情能力缺陷(无法感知他人痛苦)、将攻击合理化的思维(“谁让他那么懦弱”)。

三、被欺负者的困境:为什么越逃避越糟糕?

你可能听过这样的劝告:“别理他们就好了。”但心理学证明这是最危险的误区。沉默不会让恶作剧停止,反而会像投喂野兽一样强化欺凌者的快感。那些反复被取绰号却勉强微笑的孩子,其实正在无意识中签订一份“你可以继续伤害我”的隐形合约。

更可怕的是,长期被欺负会改变大脑结构。杏仁核(恐惧中枢)会像过度敏感的警报器,把同学的笑声都识别成威胁;而前额叶(理性思考区)则像生锈的开关,让人越来越难冷静应对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受害者多年后听到特定词语仍会发抖——心理创伤比肉体伤痕愈合得更慢

四、旁观者的力量:沉默即是共谋

教室里最让人窒息的,从来不是施暴者的叫嚷,而是周围人刻意翻书的沙沙声。实验显示,当旁观者介入时,超过60%的欺凌会在10秒内终止,但大多数人选择低头刷手机,用“不关我事”来安抚良心。这种集体沉默创造了一种恐怖的“正常化”效应:仿佛欺负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课堂风景。

我记得一个女孩在日记里写:“他们叫我‘肥猪’时,我数了天花板上有32块斑点,这样眼泪就不会掉下来。”而当时教室里有37个同学。当我们假装没看见时,其实已经站在了施暴者那一边。值得思考的是,很多旁观者并非冷漠,而是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——这种恐惧恰恰是欺凌生态链能持续运转的润滑油。

五、打破循环:从“为什么是我”到“怎么办”

如果你正在经历欺负,请记住:这不是你的错,但改变需要你的勇气。心理学建议采取“非对抗性反击”:当对方嘲笑你的口音时,平静地问“你能再说一遍吗?”(多数欺凌者会被这种反常反应打乱节奏);把每次遭遇详细记录(时间、地点、证人),这些记录会比哭诉更有力量。

对于家长和老师,关键不是追问“他为什么针对你”,而是帮助孩子重建“心理领地”。就像训练免疫系统一样,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坚定回应,培养课外兴趣小组建立新社交圈。有个教师分享过妙招:让总被排挤的学生负责班级植物角,当其他孩子来围观多肉开花时,权力关系就在不经意间被改写了

六、当我们谈论欺负时,真正该讨论的是什么?

每三个自杀的青少年里,就有一个曾在遗书中提到校园暴力。但比数据更刺痛的是,多数欺负行为都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——操场、食堂、班级群。这说明真正需要治疗的或许不是个别“坏孩子”,而是我们容忍恶意滋长的集体环境。

下次看见同学的书包被扔进垃圾桶,你可以继续快步走开,也可以捡起来说:“喂,你东西掉了。”这个动作改变的不仅是两个人的一天,更是在重塑整个群体的道德底线。毕竟,心理学中最温暖的发现是:善良和勇气一样,都具有传染性

分享更多
10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