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犯贱心理:越付出越不被珍惜的真相

发表时间:2025-11-14 12:41:40

一、当“犯贱”成为亲子关系的暗流

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?父母一边抱怨孩子“不懂感恩”,一边凌晨五点起床给孩子熬粥;嘴上说着“再也不管你了”,转头又偷偷往孩子包里塞钱。这种矛盾的行为,像一场荒诞的哑剧,却让无数家庭陷入疲惫的循环。“犯贱”在这里不是贬义,而是一种心理模式的代称——明明付出带来痛苦,却停不下来,甚至渴望用更多的自我牺牲换取关系的回馈。

我曾遇到一位母亲,她红肿着眼睛说:“我每天给他做四菜一汤,他连句谢谢都没有。”可当我问“为什么不试着让他自己点外卖?”时,她突然激动起来:“那怎么行?他吃不健康的!”你看,痛苦成了她证明爱的勋章,而孩子的冷漠反而强化了她的付出欲。这种近乎“自虐”的互动,背后藏着比爱更复杂的东西——对失控的恐惧、对被需要的渴求,甚至是一种隐秘的权力博弈。

二、为什么父母会“越虐越上瘾”?
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强迫性重复”,就像一个人反复把手指伸向火焰,以为这次能忍住疼。许多父母的付出也是如此:他们童年可能未被好好爱过,于是通过过度补偿孩子来治愈自己。可惜,这种爱像裹着糖衣的药片——表面是甜的,内核却是“你必须需要我”的控制感

更吊诡的是,“犯贱”行为往往伴随着道德绑架。“我为你牺牲这么多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:“你欠我的。”这种情感债务让孩子窒息,而父母却在等待“还债”的过程中愈发焦灼。就像追着一辆永远停不下来的公交车,跑得越久,越舍不得放弃。

我曾听一个年轻人苦笑:“我妈总说‘你快乐我就快乐’,可当我真去追求梦想时,她却哭诉我‘自私’。”看,父母的痛苦有时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剧本——他们需要扮演“受害者”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,而孩子的独立成了撕碎剧本的“背叛”。

三、被“犯贱式付出”养大的孩子,后来怎么样了?

这样的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。网里的孩子通常有两种结局:要么变成“情感瘫痪者”,对任何亲密关系都充满愧疚;要么成为“愤怒的逃离者”,用冷漠甚至仇恨切割羁绊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模式会代际传递——一个被愧疚养大的孩子,将来很可能要么复制父母的付出模式,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:拒绝一切责任。

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:一个女孩工作后每月给父母打钱,却三年不回家。她说:“钱是他们明码标价的爱,我给;但见面时他们眼里的失望,我承受不起。”你看,当爱变成交易,孩子宁愿选择冷酷的公平,也不要温情的勒索

四、打破循环:从“疼痛式付出”到“清醒地爱”

改变需要父母有刮骨疗毒的勇气。首先得承认:“犯贱”的本质不是爱,而是恐惧——怕孩子不需要自己,怕失去存在的价值。就像攥紧一把沙,攥得越紧,流失得越快。

试着做个实验:今天不帮高中生儿子整理书包,看他会不会带错课本;拒绝给上班的女儿代购生活用品,观察她能否独立生存。真正的信任,是允许对方有搞砸的权利。有个父亲在咨询后咬牙坚持不替女儿改简历,结果女儿在第一次面试失败后,反而主动找他讨论职场技巧——你看,跌倒后的成长,比铺好的路更珍贵。

最重要的是,父母需要找回自己的生活。一个把人生价值全部押注在孩子身上的人,本质上是在情感上“啃小”。去跳广场舞、学摄影、参加读书会吧!当你眼里的世界变大了,孩子的“不领情”就再也伤不到你了。

五、写在最后:爱不必疼痛也能深刻

亲子关系最理想的状态,应该像两棵相邻的树——根系在地下轻轻相触,枝叶却各自伸向天空。那些用“犯贱”证明的爱,往往只是用疼痛丈量深度。

如果你也在这样的漩涡里挣扎,请记住:健康的爱从不需要自我感动来佐证。当你学会把伸向孩子的手收回来捂热自己的心,你会发现,原来阳光下的拥抱,比黑暗中的拉扯温暖得多。

分享更多
6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