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心理学作者竟拖稿15年

发表时间:2025-10-04 16:17:56

一、当“拖延心理学专家”也拖延:一场荒诞又真实的黑色幽默

你或许读过那本风靡全球的《拖延心理学》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无数人“明天再做”的狼狈。但你知道吗?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简·博克曾在采访中坦言,她写这本书时——自己也在疯狂拖延。这简直像减肥教练偷偷啃炸鸡,荒诞得让人想笑,却又真实得扎心。

想象一下:深夜的台灯下,心理学家盯着空白文档,手指在键盘上悬停,内心咆哮着“再刷五分钟社交软件就写”,而电脑右下角的截稿日期像定时炸弹般闪烁。连研究拖延的专家都无法免疫拖延,这背后的心理机制,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。

二、拖延不是懒,而是一场与自我的战争

许多人把拖延等同于懒惰,但真相是:拖延者往往比谁都努力。他们会在截止日期前爆发出惊人的效率,熬夜赶工到双眼通红。问题不在于能力,而在于“情绪调节”的失控

心理学家发现,拖延的本质是“用短期快乐对冲长期焦虑”。当你面对一项艰巨任务时,大脑的杏仁核会率先拉响警报:“这太难了!你会失败!”为了安抚这种恐惧,你转而去做那些立刻带来愉悦的事——比如整理书架(突然爱上家务的瞬间)、看科普视频(假装在学习),甚至给十年未联系的老同学发消息(突然的社交热情)。这些“假性忙碌”不过是大脑的逃生舱

更讽刺的是,拖延者通常对自己要求极高。“要么完美,要么不做”的执念,反而成了行动的绊脚石。就像我的一位来访者说:“我宁愿交白卷,也不愿交一份平庸的作业。”

三、拖延背后的“时间欺骗术”:为什么我们总相信“未来的自己”更能干?

拖延者最擅长的魔法,是把任务扔给“未来的自己”,仿佛那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。纽约大学的研究曾做过实验:让学生们承诺“下周会完成多少任务”,结果大多数人预估的工作量,是实际完成量的三倍。

这种“时间贴现效应”让我们误以为:明天的自己会有更多精力、更少干扰、更强意志力。但事实上,明天的你依然是那个会被手机推送和冰箱里的蛋糕分心的凡人。拖延的本质,是对时间的幻觉

有趣的是,这种幻觉甚至能“传染”。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拖延者,整个项目的进度就会像被传染了“慢动作病毒”。我曾合作过一位设计师,他的口头禅是“急什么,创意需要酝酿”,直到客户怒吼“我们要的是设计稿,不是葡萄酒!”,他才连夜赶出方案——而那居然是他职业生涯的最佳作品。

四、对抗拖延:与其“治好”,不如“共处”

传统的“时间管理技巧”对重度拖延者常常失效,因为问题不在方法,而在心理对抗。与其咬牙切齿地发誓“今天一定要早起”,不如试试这些更狡猾的策略:

  • 把任务“邪恶化”:告诉自己“绝对不准写报告,至少今天不行”。逆反心理会让你反而想偷偷写两行——这是心理学家彼得·戈尔维策的“逆向动机法”。
  • 启动“五分钟法则”:承诺只做五分钟,就像骗自己“只跑五百米”的跑步者,往往一抬腿就停不下来。行动本身会重塑情绪
  • 给拖延留出预算:直接规划“周二下午3点到4点专门用来拖延”,反而会减少罪恶感。就像给甜品爱好者安排“作弊日”,总比天天压抑到暴食强。

最治愈的真相或许是:拖延不需要彻底消灭。作家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直到截稿前三个月都写不出一个字,但她说:“我的拖延就像冬眠的熊,表面静止,暗地里故事已在胃里发酵。”

五、终极悖论:拖延可能正是创造力的温床

那些在Deadline前诞生的作品,常常带着野性的生命力。J.K.罗琳写《哈利·波特》时,总在咖啡厅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动笔;达尔文酝酿进化论花了二十年,其中十九年在研究藤壶和养鸽子。拖延期的“无用之事”,可能正是灵感的养料

当然,这绝非为拖延唱赞歌。但当你也陷入拖延时,或许可以对自己说:“瞧,我和《拖延心理学》的作者一样,正在经历人类最普遍的挣扎。”——这种接纳,反而比焦虑更能点燃行动的火花。

毕竟,连教导别人“如何不拖延”的专家都未能幸免,我们又何必对自己赶尽杀绝?允许自己带着拖延前行,或许才是真正的治愈

分享更多
14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