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心理学用'父母'而非'爸妈'?专业术语背后的深意

发表时间:2025-10-10 14:33:58

一、当“爸妈”变成“父母”:一个称呼背后的心理地震

你有没有注意过,有些人提到自己的双亲时,会说“我父母”而不是“我爸妈”?这看似只是语言习惯的差异,但心理学告诉我们,一个称呼的转变,可能藏着一段未被言说的情感风暴

我曾遇到一位来访者,她总是用“父亲”“母亲”这样正式的词汇,声音平静得像在念一份公文。直到某次咨询中,她突然哽咽:“我已经二十年没叫过‘爸爸’了……”那一刻,房间里仿佛有玻璃碎裂的声音。称呼是关系的温度计——当亲密感被抽离,语言会率先结冰。

二、从“爸妈”到“父母”:情感距离的隐形标尺

为什么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回避“爸妈”这个称呼?心理学发现,语言是内心地图的投影

  • 防御机制的启动:对一些人来说,“爸妈”承载了太多矛盾的记忆。比如童年被忽视的孩子,长大后可能用“父母”这个中性词来避免触发痛苦。就像给伤口贴上一层语义的创可贴,既不否认关系,也不触碰柔软的部分。
  • 权力结构的显化:当家庭中充满权威压制,“父亲/母亲”的称呼会强化上下级关系。有位男性来访者说:“叫‘爸爸’感觉像在撒娇,而我从小就知道撒娇会挨骂。”
  • 创伤后的语言隔离: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人,往往通过改变称呼来重建心理边界。这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生存智慧——用词汇筑起一道安全的矮墙。

有趣的是,这种变化有时完全是无意识的。就像我们不会记得自己何时学会呼吸,许多人也没察觉何时开始改换了称呼。

三、当社会文化给称呼“染色”

我们的语言从来不是真空存在的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,“孝道”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这使得称呼的选择变得更加微妙。

  • 仪式感与真实感的拉锯:春节回家叫一声“爸妈”可能只是社会剧本的要求,而电话里那句“我妈说……”才暴露真实关系。
  • 代际传递的密码:90后、00后更倾向用“父母”,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家庭角色解构的体现。当“家长权威”的光环褪去,称呼自然变得平等化
  • 跨国家庭的文化杂交:我认识一个中法混血女孩,她对中文的“爸爸”和法语的“Papa”有完全不同的情感浓度——前者关联着周末补习班,后者想起的是普罗旺斯的暑假。

四、重建称呼的温度:心理咨询室里的语言疗愈

作为咨询师,我常常见证称呼变迁背后的疗愈之旅。

有位来访者在第三次咨询时,突然把“我父亲”换成了“我爸”。她说:“上次你说‘可以试着把他当个人而不是符号’,我回去失眠了整夜。”当词汇开始融化,通常意味着内心的冰层出现了第一道裂缝

不过必须强调:强迫改变称呼是危险的。有个女孩因为男友抱怨“你叫父母太冷漠”,硬生生改口,结果每次喊“爸妈”都像吞刀片。真正的改变应该像春天的溪流,自内而外自然解冻。

五、称呼之外:比语言更真实的东西

最后想说,心理学关注的从来不是表面正确。有人天天喊“爸妈”却形同陌路,有人终身用“父亲母亲”却默契深厚。

关键不在于说什么,而在于那个词汇从舌尖滚落时,你心里泛起的是暖流还是刺痛。就像咖啡杯里映出的月亮,重要的不是容器形状,而是杯中是否有光。

(全文完)

注:本文案例均经过匿名化处理,融合多例临床经验创作。每个人对家庭称呼的感受具有独特性,无需对标或焦虑。

分享更多
9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