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向阳光:中学积极心理学活动点亮青春

发表时间:2025-10-23 15:57:41

一、当校园里响起“幸福课”的铃声

你见过中学生因为“写感恩日记”而偷偷抹眼泪吗?我见过。那天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,一个总爱和老师顶嘴的男生低着头,在本子上写下“谢谢爸爸凌晨三点送我去医院”,笔尖把纸页戳出了小凹痕。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魔力——它能让坚硬的外壳裂开一道缝,让光透进去。

过去,中学教育像一台精密运转的“知识输送机”,分数是唯一的合格证。直到某天,校长办公室的玻璃被情绪崩溃的学生砸碎,老师们才意识到:青春期的心理土壤如果只播种压力,收获的只能是荆棘。 于是,“幸福课”悄悄出现在课表角落——没有标准答案,不排名次,只教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温柔相处。

二、为什么孩子需要“情绪健身房”?

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曾说:“抑郁症是21世纪的感冒,而积极心理学是疫苗。” 这话放在中学生群体里尤其刺目。他们背着书包的肩膀上压着三座大山:父母的期待像永远填不满的漏斗,同辈竞争如同黑暗森林法则,而自我认同感则在短视频的滤镜里反复迷失。

某次团体活动中,我让学生们用“情绪温度计”给当天打分。一个扎马尾的女生突然哽咽:“每天进校门就像被丢进滚筒洗衣机,转得头晕却不敢按暂停键。” 积极心理学活动提供的正是那个暂停键——通过“优点轰炸”游戏,她第一次听到同学说“你讲题时眼睛会发光”;在“挫折博物馆”展览里,她发现学霸的数学试卷也曾布满红叉。

三、这些活动让教室变成“心灵充电站”

  1. “夸夸墙”行动:走廊白板变身正能量发射器,学生用便利贴互相写下“今天你回答问题时逻辑超清晰”“运动会你扶人的样子超帅”。有位班主任告诉我,最叛逆的学生每天午休都会偷偷去看有没有人夸自己,后来他成了维护这面墙的“夸夸队长”。

  2. 情绪盲盒工作坊:用抽盲盒的方式认识情绪。抽到“焦虑”卡片的孩子,会得到一包种子和养护手册——“你和它都是需要时间生长的生命”;抽到“愤怒”的则获得陶泥,在摔打揉捏中把怒火变成艺术品。

  3. 十分钟正念训练:课前铃响后不急着翻课本,而是集体进行“感官探险”——闭上眼睛听远处工地敲击声,闻走廊飘来的食堂饭菜香。有学生说:“原来我的身体里藏着这么多‘暂停按钮’。”

四、当心理学遇上青春期:一场温柔的革命

有位家长曾怒气冲冲地投诉:“这些活动能提高升学率吗?” 三个月后,她在家长会上红着眼圈道歉——原来她女儿通过“家庭优势树”作业,发现常年加班的父亲总在深夜帮她修整错题本。积极心理学不是教孩子逃避现实,而是给他们一副“心灵放大镜”,看清被忽略的温暖细节。

当然,质疑声从未消失。有人说这是“给应试教育贴创可贴”,但更多老师发现变化:晨读时自发分享“小确幸”的人多了,考试失利后躲在厕所哭的人少了。就像生物老师说的:“连含羞草都知道被触碰后要重新舒展,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不能学会心理韧性?”

五、幸福力:比文凭更重要的毕业礼物

去年毕业季,有个班把“积极心理学纪念册”塞进我的信箱。翻到最后一页,全班在夕阳下的操场围成笑脸形状,照片旁写着:“谢谢您教会我们,幸福不是终点站,而是沿途捡星星的口袋。”

这让我想起北欧教育中著名的“火花计划”——中学每周留出两小时让学生纯粹为热爱而学习。或许短期内,我们无法撼动应试体制的巨轮,但至少能在甲板上种几盆花。当孩子学会在挫折时给自己一个拥抱,在成功时真心说句“我值得”,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分数,还有照亮整个人生的火种。

(全文完)

分享更多
1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