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谓的低自尊,可能只是看世界的角度不同

发表时间:2025-09-10 14:08:21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——在某个深夜,脑海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:“我真的够好吗?” 或许是在提交工作报告的前一秒,或许是在聚会中看到别人谈笑风生的时候,又或者只是刷着朋友圈,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仿佛比别人暗淡了一大截。那种隐隐作痛的感觉,其实有个名字,它叫自尊

它不是自信,不是自傲,更不是自负。自尊,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价值的判断,是“我如何看待我自己”。它无声无息,却像呼吸一样贯穿我们生命的每一刻,左右我们的选择、情绪和人际关系。而今天,我想和你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。

一、 自尊,到底是什么?

如果我们把人的心理状态想象成一栋房子,那么自尊就是这栋房子的地基。你看不到它,但它决定了整栋建筑是稳固如山,还是摇摇欲坠。高自尊的人,地基坚实,哪怕外面狂风暴雨,屋内依然温暖明亮;低自尊的人,地基松散,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全线崩溃。

从心理学角度看,自尊其实分为两种状态。一种是整体自尊,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价值感,就像我们性格的底色,不容易被一时一事所改变。另一种是情境自尊,它会随着我们遇到的具体事情而波动——比如今天被领导表扬了,顿时觉得自己光芒万丈;明天搞砸了一个项目,又瞬间跌入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的绝望中。

我常常对来访者说,真正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,其实是那种深层的、整体的自尊感。它不是在意外界奖赏或批评后的情绪反应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对自己无条件的接纳:“我承认我的不完美,但我依然尊重我自己。”

二、 低自尊,是如何悄悄困住我们的?

低自尊的人,往往活得很辛苦。他们内心仿佛住着一个严苛的裁判,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进行审判。这个裁判的声音可能来源于童年时期重要他人的否定,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挫折的积累。

他们擅长自我批评。一件事出了差错,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“这件事没做好”,而是“我这个人不行”。这种过度概括化的思维,就像一副灰色的眼镜,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,却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。

他们恐惧他人的评价。因为内心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,所以他们极度依赖外界的反馈。别人的一个眼神、一句随口的话,都可能被他们解读为否定和拒绝。于是,他们可能选择逃避社交,来避免这种可能的“伤害”。

更让人心疼的是,他们常常陷入“不配得”的心理困境。即使机会来到面前,他们也会下意识地退缩,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和关系。甚至在别人对他们好时,他们会感到不安和愧疚。这种模式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,默默地把他们推离幸福。

三、 重建自尊,是一场温柔的自我革命

好在,自尊并非一成不变。它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。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它需要你像对待一位受伤的朋友那样,对自己抱有耐心和温柔。

第一步,是觉察那个内心的批判者。请你开始留意脑海中那些自动出现的负面声音:“你肯定做不到的”、“别人都比你好”……仅仅只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,而不急于认同它们,就是巨大的进步。你可以试着给这个批判者起个名字,每当它出现时,就在心里对它说:“谢谢你的提醒,但这次请交给我自己来判断。”

第二步,用真实的证据对抗扭曲的认知。低自尊者的思维往往是片面的。请你准备一个“优点日记”,每天记下三件你做得很棒的事,哪怕是“今天准时起床”这样的小事。同时,当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的念头出现时,请你像侦探一样,找出证据去反驳它:“我真的什么都做不好吗?上个月的项目不是得到了认可吗?我的朋友遇到困难时总是会来找我,这不正说明我值得信任吗?” 用事实说话,是击碎虚假自卑的最有力武器

第三步,学会接纳不完美,与自己和解。追求完美是低自尊的另一个陷阱。事实上,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认为自己完美无缺,而是明白“虽有瑕疵,但我依然值得被爱”。尝试着在犯错后对自己说:“没关系,我已经尽力了。” 这比任何人的安慰都更有力量。

四、 自尊与生活:一段彼此滋养的关系

当我们开始修补自尊的地基,你会发现,生活的整栋建筑都会发生改变。你会发现,健康的自尊,不是变得目中无人,而是拥有了平静而坚定的内心力量

在人际关系中,你不再一味讨好或逃避,而是能够建立清晰的边界,从容地付出爱,也坦然地接受爱。因为你知道,你的价值不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。

在面对挑战时,你依然会紧张,但更多的是兴奋。你会把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,而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审判。即使失败,你也能很快重整旗鼓,因为失败只是一件事的结果,而不是你个人的定论。

说到底,培养自尊是一场漫长的、也是最美的自我旅程。它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,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坚实的依靠。当你真正开始欣赏自己、爱自己,你会发现,整个世界都会变得和颜悦色起来。

所以,不妨就从今天开始,对自己温柔一点吧。你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种价值。

分享更多
2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