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7-23 00:00:00
上周,我接待了一位高二男生小杰。他走进咨询室时,书包带勒进肩膀,头埋得很低。他轻声说:“老师,我好像没有真正的朋友,是不是我太奇怪了?” 在这个关键成长阶段,小杰的孤独并非孤例。太多青少年在校园中默默跋涉于人际关系的迷雾之中,却无人可诉。这正是心理团体辅导存在的真正意义——它并非只为“问题少年”而设,而是为每一个渴望被理解、渴望自我确认的灵魂预备的安全港湾。
很多人对“团辅”存有刻板印象:以为是问题儿童的“矫正营”。实则不然。在一个精心设计的团体中,没有审判席,只有平等的倾听圈。当孩子们放下沉重的期待与防御,奇迹悄然生长。
我曾目睹三名青少年在信任练习中轮流引导蒙眼的伙伴穿越障碍。起初,小组长小阳犹豫再三才将手交给身后的“对手”小林——他总在球场上压自己一头。然而在黑暗与不确定中,小林每一次准确的提示和稳定搀扶让小阳紧绷的肩膀逐渐放松。当眼罩摘下,两人眼神交汇时,空气中流动着某种崭新的东西。无需冗长说教,一次真实的身体协作远比训诫更深刻地教会他们:信任是给予而非索取,连接可能始于一个冒险的放手。
团辅中更珍贵的是同伴镜映的力量。一个因成绩下滑而自我否定的女孩,在“生命线”分享环节中鼓起勇气诉说父母的压力。出乎意料,另一位看上去阳光开朗的男生突然开口:“我爸妈也一样…上次没进前十,冷战了我整整一礼拜。” 当她看到对方眼中闪烁的泪光,自己紧攥的拳头却松开了。那一刻女孩的表情如同在沙漠中跋涉良久的人遇见了绿洲——原来她的苦痛并非孤岛,相似的灵魂在暗夜中彼此辨认出光亮。
设计有效的心理团辅,需营造不评判、不强制的空间:
校园心理团辅绝非花哨的课外活动。它是精心构建的心灵练习场——在这里,对话的溪流冲刷着孤独的顽石,协作的桥梁连接起疏离的岛屿。当孩子们能在彼此眼中清晰看见自己的轮廓,听见回响的真实声音,那被理解、被接纳的经验,便成为抵抗未来风雨的内在力量。
青少年内心如深邃的海洋,团辅便是那艘承载他们共同穿越风浪的方舟。当陌生面孔在真诚互动中渐渐柔和,当焦灼的心在同伴理解中归于平静,少年们终将明白:生命真正的勇气,源于敢于在他人目光中坦荡做自己。下一次,当你的学校计划开展心理活动时,何不首先考虑——给孤独的岛屿建起桥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