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7-23 00:00:00
诊室的门轻轻合上,十六岁的林然(化名)坐在我对面,却像隔着无形的墙。屏幕的蓝光曾是他封闭期间唯一的世界,而今却成了他难以挣脱的网。口罩遮去了彼此的表情,唯有低垂的眼帘和沉默的指节泄露着某种沉重的疲惫。这样的场景在解封后并非孤例——青少年咨询量显著激增,揭示了疫情在成长轨迹上投下的深刻阴影。
突如其来的停摆打乱了青少年至关重要的成长律动。朝夕相处的同学骤然退场,校园走廊的喧嚣、课后球场的追逐、不经意的眼神交汇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“社交养分”被通通抽离。无数个“林然”被迫退守屏幕前。然而冰冷的像素无法替代人际互动的温度与深度,当真实世界的联结变得稀缺,一种深刻的孤独体验便悄然蔓延。久而久之,他们甚至可能呈现出某种“社交肌肉”的松弛——面对真实互动时感到陌生、焦虑乃至刻意回避。
当外部世界剧烈震荡,内在的稳定感随之崩塌。面对病毒的不确定性、学业的焦虑感(尤其是升学关键期)、家庭摩擦的加剧,许多青少年会不自觉地退回到一种看似安全的状态——退行。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原本已掌握的独立能力暂时性退缩:如生活自理能力下降,对父母过度依赖,情绪波动异常剧烈。又或是像十四岁的陈雨(化名),在网课松懈后学习动力持续低迷,难以自拔,潜意识里或许是对失控感的一种无声抗争。
更令人忧虑的是,屏幕在疫情间扮演了复杂角色。它成为学习、社交和娱乐无可替代的窗口,但也可能悄然编织出温柔的牢笼。当现实世界的体验被压缩,虚拟空间提供的即时刺激和相对可控的环境,极易发展为成瘾性依赖——这不仅是消磨时间的黑洞,更是逃避现实压力与内心不适的避风港。家长眼中的“沉迷”背后,往往是一个少年在尝试自救的信号。
打破沉默,重建联结是关键起点。
疫情这场集体创伤,深刻地重塑了青少年的心灵图景。那些被压抑的焦虑、无言的孤独和被屏幕浸润的恍惚,并非简单的适应不良或意志薄弱。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对世界的失控。作为陪伴者,若我们只是责备其“沉迷”或哀叹其“脆弱”,无异于在迷途者的伤口上撒盐。
真正的疗愈始于看见——看见屏幕之外那颗渴望联结的心;始于倾听——倾听那些未曾言说的不安与呼求;始于行动——以耐心和智慧筑起回归真实世界的桥梁。值得欣慰的是,当无数“林然们”在专业的陪伴下逐渐摆脱电子枷锁,当“陈雨们”重新找回学习的初心,这无声的韧性之桥已在彼此理解中悄然建成。它提醒我们,在共同穿越时代的风暴后,守望相助的心灵终将找到重新发芽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