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厌学心理

发表时间:2025-07-23 00:00:00

打破厌学之困:当刺猬拒绝翻身

我见过这样古怪的场景: 一位重点中学的年级前十,某天清晨突然把自己反锁在房间,声称“再踏入学校会窒息”; 另一位平日逃课成性的少年,却能在深夜抱着厚厚的科幻小说贪婪阅读到凌晨。 这两幅矛盾图景,揭示出一个令人焦虑的普遍困境:青少年厌学心理。

厌学从来不是单一原因的结果,是多重线索扭成的一团麻:

  • 学科基础像摇摇欲坠的积木,一次次考试失利将“我不行”的标签狠狠钉进少年的骨血里;
  • 无休止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在耳边盘旋,家长焦虑的目光如同探照灯,灼烧着少年本就孱弱的自信;
  • 某些课堂沉闷如旧磁带循环播放,学习方法笨拙如钝刀伐木,少年在持续的挫败中耗尽热情;
  • 青春期的内心如同暴雨将至的天空,学业压力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——他们用厌学筑起防御堡垒,向世界宣告内心的不适与反抗。

厌学少年如同蜷缩的刺猬,每一根刺都写满了“拒绝”。别误读这姿态为懒惰或“堕落”——那些刺下埋着未被听见的呼救和未解的心结。

修复与学习的关系,关键在于重建安全的情感联结。

我曾与一位重点中学的男孩长谈。他坦言父亲的目标像悬在头顶的剑:“只要不是年级前三,你就该羞愧!”起初他沉默以对,最终在某个深夜爆发——要彻底摧毁那把剑。我们共同设计了一次对话:孩子平静却清晰地向父亲描绘了那把“剑”的重量与形状。父亲第一次听见了儿子话语背后的窒息。

几个月后,父亲在咨询室里红了眼眶:“我总以为鞭策是唯一的路,从未想过他在那条路上流了多少汗和泪。”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放下了冰冷的期望指标,转而看见他本身、听见他挣扎的声音,剑的阴影开始消散。

这并非孤例。 当父母卸下成绩的“显微镜”,当老师以好奇心替代功利性灌输,当孩子不再独自背负“必须优秀”的巨石——信任的桥梁便开始重建。此时,少年人才可能舒展蜷缩的内心,寻找自己与知识相遇的全新可能。

我们当知:厌学绝非终点,而是少年人内心世界的一封密信。 他们需要的不再是更高压的鞭策或更精密的“改造”,而是一双看见真实挣扎的眼睛,一种理解而非评判的姿态,一方允许暂时停滞和喘息的空间。只有当刺猬愿意翻身,露出的柔软部分才可能真正被抚触。

为迷途的孩子点一盏不评判的灯,那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。

分享更多
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