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7-09 18:20:01
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致力于研究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与反应。护理心理学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,还关注其心理状态,旨在通过对心理因素的理解与干预,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疾病,提升康复效果。在实际护理过程中,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干预技巧,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护理服务。
本文通过一个护理心理案例,探讨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,分析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心理的支持与干预,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心理干预能力和临床应对能力。
患者张女士,45岁,因乳腺癌手术住院治疗。张女士在术前心理状态较为焦虑,表现出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未来健康的担忧。她曾在家中多次表现出情绪低落、易怒和对生活失去信心。通过进一步了解,护理人员发现张女士在疾病诊断前的生活中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,她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,常年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,极少关注自己的健康。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,她感到震惊和不安,心理压力巨大。
张女士的心理反应呈现出典型的疾病应激反应。在面对疾病时,许多患者会经历“否认、愤怒、讨价还价、抑郁和接受”这五个阶段。张女士的表现主要集中在“否认”和“愤怒”阶段。她对病情的接受存在困难,常表现出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与此由于她长期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和社会角色的压力,她在疾病面前感到自己变得脆弱和无力,这种无力感使她更加焦虑。
张女士的情绪低落和易怒反应也可能与手术后的身体不适、对疾病前景的担忧以及长期未能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密切相关。研究表明,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治疗效果,尤其是情绪障碍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,进而影响预后。
在护理过程中,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,以缓解其心理压力,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。
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,这是心理干预的基础。通过细致入微的沟通和关怀,护理人员能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安全,从而减少其焦虑和恐惧。张女士在最初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较为冷漠,主要表现为对治疗的消极态度。通过耐心的沟通和陪伴,护理人员逐渐建立了与张女士的信任关系,使其开始敞开心扉,表达内心的恐惧和不安。
对于张女士这种情绪低落和易怒的患者,护理人员应通过情绪疏导来帮助其调整负面情绪。情绪疏导主要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、共情其感受、引导其思考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实现。护理人员可以鼓励张女士谈论自己对疾病的看法,帮助她认识到疾病并非无法克服的困境,而是一段可以通过科学治疗战胜的挑战。护理人员可以引导张女士积极关注自己在疾病治疗中的小进展,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。
在护理过程中,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帮助患者认识疾病、了解治疗过程,从而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。对于癌症患者来说,手术及其后的治疗往往会带来很多未知的恐惧。护理人员应通过讲解手术过程、治疗方案以及康复期的护理要点,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认同感。张女士在术前对手术充满恐惧,但在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心理支持下,逐渐减轻了对手术的担忧。
除了情绪疏导,放松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。张女士在护理过程中学习了深呼吸、冥想等放松技巧。通过这些方法,她可以在情绪焦虑时进行自我调节,降低心率,放松身体,从而缓解压力。研究表明,放松训练能够有效降低癌症患者的焦虑水平,改善睡眠质量,增强患者的身心健康。
张女士的心理问题部分源于其过大的家庭责任感,因此,家庭支持在她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护理人员鼓励张女士的家人参与到护理过程中,通过陪伴和情感支持帮助她减轻压力。研究发现,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,提高其治疗依从性,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。
护理心理学不仅仅是对患者生理需求的关注,更是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干预。在实际护理工作中,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技巧,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,增强其对疾病的应对能力。通过对张女士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,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护理心理学的有效应用,不仅能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,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,帮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,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康复。
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,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,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,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