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09-18 22:23:24
一、当心理学遇上赵旭东:一场颠覆认知的思维碰撞
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老师——他一开口,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,连窗外的麻雀都忍不住停下来偷听?赵旭东教授就是这样的存在。第一次听他的心理学课,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晦涩的理论堆砌,结果却像被拽进了一场颅内冒险。他用“菜市场砍价”解释博弈论,拿明星塌房事件分析群体无意识,甚至把弗洛伊德的“本我、自我、超我”比喻成“火锅里的毛肚、鸭血和白菜”——“煮久了谁都分不清谁,但缺了哪样都不够味儿”。这种接地气的智慧,让心理学从神坛直接跳进了生活的水坑里,溅起一身恍然大悟的水花。
二、从实验室到菜市场:赵氏心理学的烟火气
赵旭东最让人着迷的地方,是他能把象牙塔里的理论撕开一道口子,露出里面热气腾腾的现实。比如讲“认知失调”,他不搬教科书上“吸烟者明知有害却继续”的老例子,而是反问:“为什么你熬夜刷手机时总告诉自己‘看完这集就睡’,结果天亮了?”台下瞬间哄笑,因为每个人都中过招。他接着拆解:“大脑为了逃避‘我是废物’的真相,会编造‘明天一定能早起’的谎言来自洽——这就是心理学在替你背锅。”
他的案例库简直像个万花筒:用奶茶店排队现象解释从众心理,拿朋友圈晒加班照剖析表演型人格,甚至分析“为什么爸妈总在家庭群转发养生谣言”背后的死亡焦虑。有学生开玩笑说:“上完赵老师的课,看谁都像行走的心理学标本。”
三、“反套路”教学法:知识像病毒一样入侵大脑
赵旭东的课堂从不按常理出牌。一次讲“记忆曲线”,他突然让全班起立玩“击鼓传花”,规则是传话时故意扭曲信息。五轮过后,“今晚作业取消”变成了“教授要请吃火锅”,全场笑炸的同时,也牢牢记住了“记忆如何被集体篡改”。这种“体验式教学”像心理学的“试吃装”——你先尝到甜头,自然想追问配方。
他还热衷于“毁经典”。比如把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倒过来画:“谁说温饱解决了才追求爱情?饿着肚子写情诗的诗人少吗?”这种挑衅式的提问,逼着学生撕掉思维里的标准答案。“心理学不是用来背的,是用来造反的。”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
四、心理学不是读心术,而是照妖镜
很多人冲着“学点读心术”来选赵旭东的课,却被他当头泼冷水:“心理学教你的不是猜别人想什么,是看清自己怕什么。”他总强调,这门学科的终极目标不是操控他人,而是“与自己和解”。讲到“投射效应”时,他让学生匿名写下最讨厌的三种人格特质,结果收上来一看——“拖延、虚伪、自私”高频出现。“看,你们讨厌的其实是自己改不掉的毛病。”教室里顿时安静得能听见心跳声。
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每学期最后一课,他会放一首《少年》,然后说:“今天之后,你们会发现自己‘病’得更清楚了——但这不是坏事。心理学给你的不是药,是一副眼镜,让你把世界的毛边儿看得更真切。”
五、当教授变成“网红”:知识普惠的边界与温度
随着课程视频被上传网络,赵旭东意外成了“知识区顶流”。有人夸他是“心理学界的郭德纲”,也有人骂他“把学术娱乐化”。对此他耸耸肩:“如果讲段子能让你记住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区别,为什么不说?”但他也划出红线——绝不为了流量简化复杂理论,比如抑郁症被他形容为“心灵的重感冒”,“但千万别信‘想开点就好’这种鬼话,就像不会让感冒病人靠意志力退烧”。
这种“硬核科普”的态度,反而让更多人正视心理问题。有观众留言:“原来心理学不是算命,是教会我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,活得不那么狼狈。”
六、藏在笑声背后的严肃命题
剥开赵旭东课堂的笑料外壳,内核始终是对人性的深度关怀。他坚持在选修课里加入“临终关怀模拟”环节,让学生写下“如果生命只剩三天”的愿望。有人哭着想回家陪父母,有人发现清单上竟全是别人的期待。“心理学最残酷也最温柔的部分,就是逼你直面生命的有限性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镜片后的目光像能穿透灵魂。
比起“教授”,他更像一个“思维导游”,带我们穿过认知的迷雾,指出那些被忽略的心灵路标。而最大的魔力在于——他让你相信,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学家,只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诚实。就像他常说的:“学心理学不是为了活得正确,而是活得明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