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10-02 07:59:15
一、当心理学决定“换个活法”
你有没有想过,心理学曾经像一位总是盯着伤口的医生?它研究焦虑、抑郁、创伤,却很少问:“人怎样才能活得蓬勃灿烂?”直到20世纪末,一位心理学家突然“叛逆”了——他拒绝再把人类视为问题的集合体,转而追问:“是什么让生命值得活下去?”
这个人叫马丁·塞利格曼。1998年,他以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身份,在演讲中掷地有声地宣布:“心理学不该只修复破碎的心灵,更要帮普通人绽放光芒。”那一刻,积极心理学正式诞生。但有趣的是,塞利格曼的“顿悟”竟源于一场意外——他的女儿曾抱怨他总在纠正错误,却从不赞美她的优点。这个五岁孩子的质问,像一束光劈开了传统心理学的阴霾。
二、从“习得性无助”到“习得性乐观”的华丽转身

塞利格曼的学术生涯始于一个黑暗的发现:习得性无助。他在实验中让狗反复遭受电击却无法逃脱,最终这些狗即使有机会逃跑,也会放弃挣扎。这个理论解释了人类抑郁的机制,但也让他陷入思考:如果绝望能“习得”,幸福是否也能?
于是,他像一名考古学家调转铲子的方向,从挖掘心理伤痕变为勘探人性宝藏。他与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(“心流”理论提出者)、克里斯托弗·彼得森等学者联手,开始研究优势、美德、意义感这些曾被学界忽视的“发光体”。他们甚至编纂了《性格优势与美德手册》,像编写一本“人类幸福密码词典”。
你知道吗?塞利格曼提出幸福不是单一维度的快乐,而是由积极情绪、投入、人际关系、意义感和成就感(PERMA模型)交织而成的锦缎。这种颠覆性的框架,让心理学终于敢理直气壮地谈论“如何活得更好”。
三、一场席卷全球的“幸福革命”
积极心理学绝非书斋里的空谈。它催生了正向教育——澳大利亚吉朗文法学校将PERMA模型融入课程,孩子们学习“如何用优势应对挑战”;它重塑职场——谷歌用“探索内在动机”替代KPI高压,员工创造力飙升;甚至联合国也发布了《全球幸福报告》,用塞利格曼的指标衡量国家进步。

但这场革命也有争议。有人批评它“盲目乐观”,忽略了社会结构性困境。对此,塞利格曼的回应很犀利:“研究暴雨中的彩虹,不等于否认暴雨的存在。”在他看来,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关系,就像“疫苗”与“药物”——前者预防,后者治疗,缺一不可。
四、为什么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积极心理学?
在这个焦虑贩卖成风的时代,塞利格曼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。他告诉我们:人类不是被动的“问题载体”,而是主动的“意义创造者”。当你深夜刷手机感到空虚时,不妨试试他的“三件好事”练习——每天记录三件让你感恩的小事。神经科学证明,持续六周就能重塑大脑的快乐回路。
我个人最受触动的是他对“创伤后成长”的研究。他曾跟踪“9·11”事件幸存者,发现许多人并非简单地“恢复”,而是在废墟中长出了新的生命力量。这让我想起尼采那句“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”——但塞利格曼用数据证明了,这不是鸡汤,而是可复制的心理韧性。

尾声:一场未完成的启蒙运动
如今,86岁的塞利格曼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里,探索“如何让幸福更持久”。他像一位老园丁,坚信人类心灵深处埋藏着未被浇灌的种子。而积极心理学的使命,就是让这些种子破土而出,在暴雨与晴空交替的世界里,长成属于自己的风景。
或许,当我们追问“谁开创了积极心理学”时,真正的答案不止一个名字——它属于每个拒绝被苦难定义,执意寻找生命光芒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