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中的心灵疫苗:积极心理学助你重塑幸福力

发表时间:2025-10-18 18:35:05

一、当黑暗笼罩时,我们如何找到内心的光?

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,医院的走廊里消毒水气味刺鼻,手机屏幕不断弹出新增确诊数字。我缩在沙发角落刷着新闻,突然发现手指在发抖——不是害怕,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。直到朋友发来一条链接:“哈佛积极心理学讲座直播,今晚八点”。点开的瞬间,画面上那位教授笑着说:“危机不是心理的终点站,而是重塑韧性的中转站。”这句话像一束光,突然照进了我混沌的思绪。

疫情三年,我们习惯了口罩下的窒息感、隔离时的孤独感,却很少讨论:当外部世界失控时,如何让内心保持稳态?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命题。它不教你逃避痛苦,而是用科学方法告诉你:人类在逆境中的心理免疫力,可以通过训练增强

二、积极心理学不是“心灵鸡汤”,而是一门生存科学

有人一听“积极”就皱眉,觉得是强行乐观的毒鸡汤。但真正的积极心理学,其实更像一份“心理营养食谱”。比如研究发现,疫情期间坚持记录“三件好事”(每天写下三个微小积极事件)的人,焦虑水平比对照组低40%。这不是玄学——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会因关注正面信息而改变,就像肌肉因锻炼变得强壮。

我曾采访过一位方舱医院的护士长。她提到最崩溃时,团队用了个“土方法”:在防护服背面画笑脸,换班时互相写一句赞美。“痛苦需要出口,但希望需要入口。”她说这话时眼里有泪光,却带着笑意。这恰恰印证了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观点:幸福感不是命运的馈赠,而是可以通过“习得性乐观”培养的技能

三、工具箱:五个触手可及的心理防护策略

  1. 情绪标注法:当焦虑袭来时,试着用具体词汇描述感受。“心跳加快+手心出汗=我此刻感到恐惧”—— 这个简单的动作能激活大脑前额叶,就像给沸腾的水壶盖上盖子。研究发现,精确的情绪描述能让负面强度降低30%。

  2. 意义重构练习:把“我被困在家里”改写为“我在保护重要的人”。纽约大学疫情期间的跟踪调查显示,具有利他动机的人,抑郁症状发生率仅为自我封闭者的1/3。

  3. 感官锚点建立:在阳台种一盆薄荷,每天触摸它的叶片;或者设定一个“希望香氛”(比如柠檬精油只在放松时使用)。嗅觉记忆直接联通情绪中枢,这些微小仪式能成为心理急救包。

  4. 90秒规则:情绪峰值通常只持续90秒。下次情绪崩溃时,不妨看着时钟等待这段时间流逝,你会发现——浪潮再猛,也终会退去

  5. 社会连接微行动:给老朋友发条语音:“突然想起你上次说的那道菜谱”,而非机械的“加油”。真正的共情不是口号,而是具体而温热的细节

四、脆弱不可耻,它是韧性的起点

去年冬天,某高校心理热线接到一个特别来电。学生哭着说:“老师,我每天假装开心好累。”咨询师沉默片刻回答:“你知道吗?承认‘我不好’,才是今天最勇敢的事。”后来这个案例被写进教案,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悖论:我们对“积极”的执念,反而可能成为新的枷锁

积极心理学从不否认阴影的存在。就像那位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的:“创伤不是勋章,但如果你正在与之搏斗,每一个呼吸都是胜利。”当我们停止苛责自己的负面情绪,才能真正启动心理修复机制——就像身体受伤时,白细胞从不责怪伤口为何出现,它们只会默默开始愈合工作。

五、后疫情时代,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理疫苗?

最近总有人问我:“现在放开了,这些方法还有用吗?”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耐人寻味。疫情或许会结束,但不确定性永远存在。积极心理学给予我们的,其实是一套终身受用的“心理免疫系统”:

  • 对快乐的敏感度(不再把晴空当作理所当然)
  • 对痛苦的耐受力(知道低谷后有反弹力)
  • 对意义的洞察力(在平凡中发现支点)

讲座结束时,教授放了一张照片:2020年武汉解封那天,一个女孩在空荡的广场上跳绳,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。“心理学最终极的浪漫,”他说,“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在废墟上跳舞,并且听见自己心跳的节奏。”

此刻合上电脑,窗外暮色渐沉。我摸了摸口袋里准备好的柠檬糖——这是新养成的习惯,每当焦虑时就让酸甜味在舌尖绽开。你看,希望从来不是宏大叙事,它藏在那些我们主动为自己点燃的小小火种里

分享更多
2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