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一不顺心就摔东西?心理学家教你3步化解情绪风暴

发表时间:2025-09-18 08:45:54

一、当孩子的愤怒变成“砰砰”声:砸东西背后的心理密码

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孩子突然抓起玩具狠狠摔在地上?或者用拳头砸向墙壁,仿佛那面墙是全世界最可恨的东西?那一刻,空气仿佛凝固了,愤怒像一场小型爆炸,而家长往往站在原地,既困惑又无力。

我见过一个5岁的男孩,因为被没收了平板电脑,转身就把积木塔踹得七零八落。他的妈妈瞪大眼睛问我:“这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?”但真相可能更复杂。砸东西不是简单的“坏行为”,而是孩子内心风暴的外显——他们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“我崩溃了”,于是拳头、摔打成了最直接的“语言”。


二、为什么孩子选择“破坏”来表达情绪?

想象一下:如果你心里堵着一团火,但没人教你灭火的方法,你会怎么做?孩子也一样。他们的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区域)尚未发育成熟,情绪像野马一样难以驾驭。当挫败感、委屈或恐惧超过承受极限,砸东西就成了最原始的宣泄出口

研究发现,2-6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破坏性行为,因为他们正处于“自主意识觉醒期”——渴望控制感,却又屡屡受挫。比如拼图拼不上、饼干被哥哥抢走,这些小事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,但对孩子而言,可能是世界崩塌的导火索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如果家长长期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,或者用“以暴制暴”的方式镇压,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:“只有搞出大动静,才会被看见。”


三、砸东西≠暴力倾向:如何区分正常发泄与危险信号?

不是所有摔玩具的孩子都会长成“暴力狂”,但有些红线需要警惕。正常情绪发泄通常短暂、有明确诱因(比如被批评后哭闹砸东西),而危险信号可能包括:
- 无差别攻击(突然打人、虐待小动物);
- 伴随自残行为(撞头、咬自己);
- 持续时间长且频率高(每周多次,持续数月)。

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:7岁的女孩每次发脾气都会撕烂自己的课本,后来才发现她长期遭受校园欺凌。破坏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无声的求救


四、比制止更重要的:教孩子“情绪逃生梯”

当孩子砸东西时,说“不许摔”就像对火山喊“不许喷发”——毫无意义。关键在于帮他们找到情绪的“逃生通道”

  1. 给情绪命名
    “你现在很生气,因为妹妹弄坏了你的城堡对吗?” 说出感受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,愤怒值瞬间降低一半。

  2. 提供替代方案
    准备一个“发泄角”,放上软垫、废纸团,告诉孩子:“你可以捶垫子,但不能摔玻璃杯。” 划定边界的同时给予出口

  3. 示范冷静技巧
    和孩子一起练习“深呼吸计数法”或“捏压力球”,把抽象的情绪管理变成可操作的游戏

记得有一次,一个小男孩举起椅子要砸向窗户,他的爸爸突然蹲下来抱住他说:“我知道你气疯了,但我们可以一起对着枕头吼。”后来那孩子真的抱着枕头尖叫,十分钟后居然破涕为笑。


五、家长的自我觉察:你的反应可能是关键变量

孩子是情绪的“镜像反射器”。如果家长自己一生气就摔门、砸手机,孩子自然会模仿这种“解决问题”的方式。你的冷静,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

试着回忆:当孩子砸东西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
- 怒吼镇压?(这会让孩子学会“谁凶谁赢”)
- 冷漠无视?(孩子可能变本加厉求关注)
- 共情引导?(这才是长期有效的密码)

有个妈妈告诉我,她发现女儿每次砸东西都是在爸爸加班的那几天。后来才明白,孩子是用破坏表达“我想爸爸”——多么让人心碎的“摩斯密码”!


六、当情况失控:专业援助不可耻

如果试遍了所有方法,孩子仍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,别犹豫,寻求儿童心理咨询师帮助。就像发烧到40度要去看医生一样,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专业干预。

有位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比喻:“情绪就像一条河,堵不如疏。” 我们无法阻止孩子遭遇挫折,但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在激流中稳住自己的小船。

下次听到“砰”的一声时,不妨先深呼吸,然后走过去轻声问:“你愿意告诉我,是什么让你这么难过吗?” 那个摔东西的孩子,或许正等着全世界最温柔的这句话。

分享更多
18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