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控人生的秘密:迈尔斯心理学教你重获控制感

发表时间:2025-11-06 09:21:06

一、当失控感吞噬生活:我们为何需要“控制感”?
凌晨三点,你盯着天花板,脑海里反复播放着白天被上司否定的方案;地铁上,陌生人无意间撞到你,那句“抱歉”轻得像羽毛,却让你莫名烦躁;甚至点外卖时,看到“预计送达时间延迟15分钟”的提示,心脏都会猛地一沉……这些瞬间像无数个细小的裂缝,让我们意识到:失去控制感的生活,就像握不住的沙,越是用力,流失得越快。

迈尔斯的心理学研究戳中了一个现代人的隐秘痛点——控制感不是奢侈品,而是心理生存的必需品。 当现实与预期脱节,当不确定性像浓雾般笼罩,我们的焦虑、抑郁甚至身体疾病,往往源于那份“无能为力”的窒息感。但有趣的是,真正的控制感并非来自掌控外界,而是重构内心与世界对话的方式。

二、幻觉还是真相?拆解控制感的双重面具
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:考试前疯狂转发“锦鲤”,坚信自己能押中考题;或者过度规划假期行程,精确到每分钟该吃什么冰淇淋。迈尔斯犀利地指出,人类对控制感的追求常常陷入两种极端——要么过度依赖“控制幻觉”,要么彻底放弃,陷入习得性无助。

那些转发锦鲤的人,真的相信玄学吗?未必。他们只是在用象征性动作缓解焦虑,就像溺水者抓住一根稻草。而习惯性说“随便”的人,可能早已在一次次挫败中,将“无力改变”刻进了潜意识。控制感的核心悖论在于:它既是我们对抗混沌的盾牌,又可能成为自我欺骗的牢笼。

我曾采访过一位癌症康复者,她的故事让我震撼:“确诊时我疯狂查阅治疗方案,后来才发现,真正的平静始于接受‘有些事无法控制’。 但我可以选择如何对待每一天的日出。”这种清醒的认知,才是迈尔斯倡导的“弹性控制感”。

三、重掌方向盘:三个让生活“复位”的心理学工具
迈尔斯的理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,它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。控制感不是天赋,而是可以训练的心理肌肉。 这里有几个被我亲身验证有效的方法:

? 制造“最小确定性”
在混乱的工作日早晨,我会刻意做一件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小事——比如用喜欢的杯子喝咖啡,或者花两分钟给绿萝擦叶子。这些微小的“掌控点”像锚一样,稳定了一天的情绪基调。 迈尔斯称之为“仪式感的力量”,它本质上是一种温和的心理暗示:你看,生活并非全盘失控。

? 区分“影响圈”与“关注圈”
很多人把精力耗在抱怨房价、吐槽天气上,却忽视了自己能改变的事情:比如今晚是否运动,是否对家人微笑。用迈尔斯的话说,“真正的控制感始于划清心理边界”。 我手机里有个清单,左边写“我能决定的”,右边写“我只能适应的”,这个简单动作帮我砍掉了80%的精神内耗。

? 培养“过程导向”思维
减肥时盯着体重秤数字的人,往往比享受运动过程的人更容易放弃。迈尔斯的研究证实,当人专注于可控的行动(如“今天练30分钟”),而非不可控的结果(如“月底瘦10斤”),控制感会呈指数级增长。 去年我写书时,把“出版畅销书”的目标改成“每天写500字有趣段落”,反而提前三个月完稿。

四、失控中的自由:一种更高级的控制艺术
读到迈尔斯关于“接纳不确定性”的章节时,窗外的暴雨突然停了。阳光穿过云层的那一刻,我忽然理解了他说的“控制感的最高境界,是与未知共舞”

那些最从容的人,往往不是控制狂,而是深谙“放手”智慧的实践者。就像冲浪者不会妄想驯服海浪,而是学习捕捉浪潮的节奏。心理学中的“悖论干预”正是如此:当你停止执着于控制,反而获得了更广阔的主导权。

我的朋友丽莎是急诊科护士,她告诉我:“如果夜班前总想着‘千万别来重病患者’,我会崩溃。现在我只问自己‘我的技能足够应对哪种情况’。”这种思维转换,正是迈尔斯理论的生活化注脚——控制感不是消除风暴,而是相信自己能在风暴中站稳。

五、写在最后:给“完美控制”的一封告别信
合上迈尔斯的书,我删掉了手机里六个时间管理APP。过去我总以为,控制感意味着把人生变成严密的齿轮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掌控力恰恰存在于那些“计划外”的缝隙里——比如允许自己偶尔熬夜看一部烂片,或者临时起意坐反地铁发现一家好面包店。

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剧本演出,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用哪种表情登场。迈尔斯留给读者的终极礼物,或许是一种温柔的勇气:在不可控的洪流中,做自己心灵的舵手。 下次当你感到失控时,试试对着空气大喊“暂停”,然后深呼吸三次——你看,至少这一秒的呼吸,完全由你主宰。

分享更多
7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