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5-11-02 18:43:33
一、当心理学遇上烟火气:齐来曾教授的“人间观察实验室”
深夜的大学心理咨询室里,咖啡机发出疲惫的嗡鸣,齐来曾教授却盯着监控屏幕笑出了声——画面上,一个学生正偷偷用零食“贿赂”实验室的猕猴,而猕猴熟练地撕开包装袋的动作,活像被期末考逼疯的人类。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,正是他痴迷的“非典型心理学研究”的缩影。
你可能想象不到,这位总穿着皱巴巴格子衬衫的教授,会在课堂上一脚踩上讲台,突然模仿起菜市场大妈砍价时的微表情;或是把《甄嬛传》里的宫斗桥段拆解成“权力服从实验”的现代案例。他总说:“人心不是实验室的恒温箱,要在油盐酱醋里才能发酵出真相。”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犀利,让他的心理学课总像一场沉浸式话剧——前排学生时而捧腹大笑,时而红着眼眶记笔记。
二、从“反套路”到“破心墙”:他的方法论为何让人上头

齐来曾最擅长的,是把晦涩的“罗夏墨迹测验”变成抖音热门挑战。比如让学生们对着奶茶杯底的珍珠形状自由联想,结果有人哭诉“这团黑影像我爸的皮带”,也有人大笑“分明是老板画的大饼”。这种“奶茶疗法”背后,藏着他对传统心理评估的颠覆:“防御机制在咖啡因面前总会提前缴械。”
他办公室的书架堪称行为艺术——弗洛伊德著作和《故事会》并列,《社会心理学》旁边塞着半包辣条。这种混搭风格渗透到他的咨询技术中:曾有个社交恐惧的来访者,被他拉着在食堂窗口排队时做“对视挑战”,从盯着打菜阿姨的眉毛开始,逐步升级到对陌生人说“你米饭粒粘脸上了”。三个月后,这个曾经低头走路的男孩竟竞选上了学生会主席。
三、那些被重新定义的“心理病症”
当主流心理学还在用量表测量抑郁症时,齐来曾已经发明了“香菜指数”——据他统计,抗拒香菜的人往往对生活变故更敏感(“当然,基因因素除外”)。这种看似戏谑的观察,实则暗含他对“标签化诊断”的抵抗。
有个典型案例: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强迫症的女生,在他这里成了“秩序艺术家”。他发现女孩反复调整书桌物品时,其实在无意识创作曼陀罗图案。后来他推荐她去学沙画,两年后竟收到她参展的消息。“病理和天赋有时是同一枚硬币,可惜我们总习惯只看刻着诊断码的那面。”说这话时,他转着茶杯的样子像个看透江湖的茶馆老板。

四、当教授变成“人间路由器”
齐来曾的爆火不仅因为学术成就,更在于他像“人性Wi-Fi”般连接起不同世界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听他讲“如何用表情管理让班主任心软”,跨国公司高管却在他建议下玩起“一周不说专业术语”的游戏。有次他甚至在直播里教广场舞阿姨们“微表情识破老伴藏私房钱”,结果当晚就被师母打电话训斥“教坏老年人”。
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个心理学隐喻:总把专业术语嚼碎了拌进市井故事里。当同行争论“认知行为疗法”的标准化流程时,他可能正蹲在路边观察情侣吵架,然后突然发条朋友圈:“注意!说‘随便’时眼球向右转,真实意思是‘你敢选错就死定了’”。
五、心理学可以多“不正经”?

有人批评他的方法“不够学术”,但更多学生形容他是“会讲相声的弗洛伊德”。毕竟能把“斯坦福监狱实验”讲成宿舍夜谈会,把“依恋理论”类比成奶茶店会员等级的心理学家,全世界恐怕独此一家。
他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实践,实则暗含严谨逻辑。比如用“狼人杀”训练共情力,实质是“情境角色投射”的变体;组织学生在鬼屋测心率变化,不过是把“暴露疗法”包装成了万圣节派对。最绝的是他设计的“分手模拟器”——来访者要对着AI复刻前任最伤人的话,直到能笑着吐槽“这台词也太老套了吧”。
或许心理学本该如此:不是神殿里的标本,而是菜场里的活鱼。齐来曾教授的故事提醒着我们,真正治愈人心的,往往不是高深的理论,而是那份能把苦难也调侃成段子的通透。就像他常说的:“哪天你发现自己的焦虑很滑稽,这场心理战就赢了一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