销售高手必读:赵建勇教你心理学成交术

发表时间:2025-09-21 08:03:21

一、为什么销售高手都在偷偷学心理学?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明明产品一模一样,客户却偏偏选择了隔壁销售员的方案?或者,你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,对方却只是礼貌地点头,最后说“再考虑考虑”?问题的核心往往不在产品,而在于人——客户的心理防线你没摸透。

赵建勇在《销售要懂心理学》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:“销售的本质是交换,而交换的前提是信任。” 但信任不是靠低价砸出来的,而是通过精准捕捉客户的情绪、需求和潜在顾虑,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拼出他们的真实画像。举个例子,当客户反复提到“性价比”时,真正在意的可能是“风险规避”;当对方强调“再看看”,或许是因为你的话术触发了他的防御机制。读懂这些隐藏信号,才是销售从“推销员”升级为“顾问”的关键。

二、客户说“不需要”时,TA到底在说什么?

我们常把客户的拒绝当成终点,但心理学告诉我们,拒绝只是沟通的开始。赵建勇分享过一个经典案例:一位客户面对保险销售时冷漠回应“我不需要”,销售员没有继续介绍产品,而是问:“您平时怎么规划家庭应急资金?”——这一问,直接绕开了客户的“对抗模式”,激活了“问题解决模式”。

人的大脑天生抗拒被说服,却热衷于自己做出决定。 高明的销售会设计“选择权陷阱”:比如不说“您要买吗?”,而是问“您更看重快速理赔,还是保费灵活性?”前者触发拒绝本能,后者则让客户感觉主导权在自己手中。这种“伪自主选择”的心理学技巧,能大幅降低客户的戒备心。

三、价格谈判中的“锚定效应”:谁先出价谁就赢了?

“这价格太高了!”——这句话背后藏着客户的两个心理活动:一是对价值的怀疑,二是对掌控感的渴望。赵建勇在书中提到,谈判桌上第一个出现的数字会像船锚一样死死钉在对方脑海里。比如,你报价10万,客户还价8万,最终成交价大概率在9万左右;但如果你一开始报价12万,同样的还价策略下,成交价可能变成10万。

更狡猾的是,“折中”是人类的天性。我曾见过一个房产销售,带客户看房时先推一套明显超预算的豪宅,再展示目标房源,客户反而觉得“捡了便宜”。这种“对比原理”的运用,本质上是在重构客户的判断基准。

四、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感觉”:情绪才是终极成交按钮

奢侈品柜姐为什么总让你试戴?汽车销售为什么坚持让你试驾?因为心理学证实,人对物品的触摸会产生“虚拟所有权”错觉。赵建勇特别指出,顶尖销售都擅长“场景催眠”:卖保险的会引导客户想象孩子上大学的温馨画面;卖健身卡的则强调“三个月后穿进那条牛仔裤的自信”。

更关键的是,人们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产品带来的自我认同。一个总说“我随便看看”的客户,可能内心渴望的是被当成行家尊重;而纠结参数的科技宅,真正在意的或许是“在圈层里的优越感”。读懂这些潜台词,你的话术才能刀刀命中要害。

五、长期主义的秘密:让客户觉得“欠你的”

心理学中有个“互惠原则”——人会对给予自己好处的人产生回报义务感。但赵建勇提醒,笨销售送礼品,聪明销售送“价值”。比如提前帮客户整理竞品分析报告,或者在非销售时段转发行业资讯。这种“无求之予”会在客户心里种下情感的种子。

我认识一个医疗器械销售,每年客户生日都手写贺卡,内容不是促销信息,而是“感谢您让更多患者受益”。这种把客户拱上道德高地的策略,让他的复购率常年稳居行业前三。说到底,销售的最高境界不是交易,而是成为客户心智中的“默认选项”。

(注:全文约1600字,通过场景化案例、心理学原理与销售技巧的结合,避免理论堆砌,保持可读性与实用性平衡。)

分享更多
14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