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光武:上海心理学教师的育心之道

发表时间:2025-09-22 09:08:01

一、当一位心理学教师决定走进城市的裂缝

上海的黄昏总是带着一种矛盾的温柔——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橘红色的夕阳,而弄堂里的老式收音机却播放着咿咿呀呀的沪剧。就在这样的城市夹缝中,陈光武的名字像一颗悄然生长的种子,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。他不是明星,也不是商业大亨,而是一位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心理学教师

我第一次听说他,是因为朋友发来的一段视频:一个穿着朴素衬衫的男人站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,台下坐着的不是学生,而是满脸皱纹的老人、疲惫的快递员、甚至眼神迷茫的青少年。他用带着一点江浙口音的普通话问:“你们有没有觉得,这座城市跑得太快,连呼吸都成了奢侈?”那一刻,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。

陈光武的特别之处,在于他总能把心理学从象牙塔里拽出来,摔在生活的泥地上。他不谈弗洛伊德的“本我”,而是问:“为什么你明明很累,却不敢对老板说‘不’?”他不引用教科书上的数据,而是指着地铁早高峰的人潮说:“看,那里面藏着多少未被听见的哭声?”


二、从实验室到菜市场:心理学的“人间烟火”转型

陈光武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开始就这么“接地气”。十年前,他还是某高校心理系的青年教师,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分析脑电波图谱。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冬天,他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时,接待了一个试图轻生的女学生。“她说自己‘像被塞进了一个透明的盒子’——成绩优秀,家庭和睦,可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。”那天之后,陈光武开始怀疑:当心理学研究沉迷于量表统计和论文指标时,是否已经忘记了那些真实存在的痛苦?

他开始尝试把课堂搬到社区。在杨浦区一个老旧小区的首场讲座,只来了七个听众,其中三个还是来蹭空调的。但他用“菜市场砍价时的心理战术”“婆媳吵架背后的边界感”这些话题,硬是让散场时间推迟了一小时。有位大妈当场感慨:“陈老师,你比电视里那些专家讲得明白多了!”

这种“菜市场心理学”迅速裂变式传播。很快,他的公益讲座场场爆满,公众号文章阅读量破十万成了常态。有次在静安寺街道,他让参与者用“三句话描述你最讨厌的人”,然后突然反问:“如果这三句话说的其实是你自己呢?”现场瞬间炸开的讨论声,让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探头张望。


三、治愈城市的“隐形伤口”:那些被忽略的群体

上海有2500万常住人口,但陈光武格外关注两类人:“都市隐形人”和“优秀脆弱症患者”。前者是外卖骑手、保洁阿姨、便利店夜班店员——他们维持着城市的运转,却很少被看见;后者是光鲜的白领、名校生、创业者——他们的崩溃往往被归咎于“矫情”。

在浦东一个快递站点,他教快递员用“5-4-3-2-1 grounding技巧”缓解路怒症: “感觉要发火时,先说出5个你看见的颜色,4种你听见的声音……”而在陆家嘴的某次企业培训中,他让高管们玩“角色互换游戏”,一位女总监扮演完“996员工”后,突然捂着脸哭了:“我才意识到,自己发的‘鼓励加班’邮件有多残忍。”

最触动我的,是他对青少年群体的介入。某个周六的下午,他在长宁区图书馆遇到一群玩手机的中学生。没有说教,他掏出几副扑克牌:“来,我教你们怎么用‘德州扑克脸’骗过爸妈查岗。”等孩子们笑作一团时,他才轻声说:“但你们知道的吧?有些情绪,装久了会生病的。”


四、争议与坚持:当心理学碰上现实重力

当然,不是所有人都买账。有同行批评他“把学术庸俗化”,也有网友嘲讽:“不就是鸡汤换了个心理学包装?”更现实的困境是资金——公益讲座的场地费常常要靠众筹,有次暴雨导致活动取消,他默默贴了违约金。

但陈光武的回应很有意思。他在微博上发过一张照片:讲座结束后,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,上面画着笑脸和“谢谢您没让我觉得有病”。配文只有一句话:“心理学如果治不了人心,再漂亮的论文也是废纸。”

去年冬天,他发起“城市树洞计划”,在12个地铁站设置匿名倾诉信箱。有人写下“老公出轨了怎么办”,也有人坦白“我恨我的孩子”。团队志愿者一度崩溃:“这些根本不是心理学能解决的问题!”陈光武却坚持每周手写回信,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:“你的痛苦值得被认真对待。”


五、心理学教师的“非典型答案”

和陈光武深聊过的人,都会记住他那个著名的“拉面比喻”:“心理问题就像一碗坨掉的面——你可以抱怨面不好,骂厨师手艺差,但真正有用的,是赶紧浇一勺热汤把它拌开。”

这种务实又温暖的特质,或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的。当社交媒体把焦虑包装成流量,当“内卷”“躺平”变成标签式的宣泄,陈光武提供了一种可能:在认清生活真相后,依然能找到具体的、微小的自救方式。

有次讲座结束已是深夜,我问他为什么坚持做这些“费力不讨好”的事。他望着高架桥上川流不息的车灯,突然笑了:“你看那些亮着灯的窗户——每盏灯后面,都可能有人在哭。如果有人因为听了我的话,今晚能睡得踏实点,不就够了吗?”

这一刻,上海的风裹挟着黄浦江的水汽扑面而来。我突然理解了,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叫他一声“陈老师”,而不是“陈教授”或“陈专家”。在这个崇尚title的城市里,他用心理学做了一件最简单的事:让孤独的人听见彼此的心跳。

分享更多
12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