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心理学:格拉塞智慧

发表时间:2025-10-11 17:05:22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备课,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,却发现学生眼神涣散、心不在焉?或是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,却发现学生只是被动接收,根本没有真正“学进去”?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心理的实践者,我常常思考: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我们究竟该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?直到我深入研究了威廉·格拉塞(William Glasser) 的教学心理学理论,才真正找到了答案——原来,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。

格拉塞的理论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,是因为它直指教育的核心困境:我们过于关注知识的传递,却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现实。他提出的选择理论(Choice Theory) 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控制模式,强调人的行为源于内在需求而非外在强制。想想看,为什么有些学生宁愿花几个小时研究游戏攻略,也不愿多背一个英语单词?难道不是因为游戏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、权力感、自由感和乐趣感吗?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内在驱动机制运用到教学中,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?

一、挣脱控制的枷锁:学习是一场主动的选择

格拉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我们无法强迫任何人学习,就像无法强迫一个人爱上你。”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。在传统的教室里,教师常常扮演控制者的角色——制定规则、布置任务、施加奖惩。但这种外部控制真的有效吗?根据格拉塞的观察,强迫性学习往往导致表面的顺从与深层的抗拒。学生可能按时交作业,考试也能及格,但知识从未真正进入他们的生命。

我遇到过一位高中生,他的数学成绩长期徘徊在及格线。父母斥责、补习班加码,结果越逼越差。后来我尝试运用格拉塞的方法,问他:“如果完全由你决定,你希望怎么学数学?”他犹豫地说:“我想知道三角函数和游戏编程有什么关系……”我们于是一起设计了一个项目:用三角函数编写一个小游戏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不仅自主钻研了数学公式,还主动拓展了相关的物理知识。你看,当学习成为自我选择的探索,而不是被迫完成的任务,内在的动力就会像泉水一样涌出来

二、满足五大基本需求:打造滋养学习的土壤

格拉塞理论中最迷人的部分,是他对人类基本需求的精辟分析。他认为,所有人的行为都旨在满足五种遗传性需求:生存、爱与归属、权力、自由和乐趣。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在这五个维度上同时滋养学生。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理论,而是可以落地实践的教学智慧。

就拿“归属感”来说吧。我参观过一所采用格拉塞理念的学校,他们的教室不像教室,倒像一个个工作室。学生不是整齐地面向黑板,而是三五成群地讨论、合作。有一个小组正在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,数学好的计算容量,文笔好的写倡议书,动手能力强的制作模型。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。这种深度的归属体验让学习不再是孤独的苦旅。

而“权力感”的满足更是关键。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,其实是在用“不学习”来宣告自己的主导权——你可以控制我的身体坐在教室,但无法控制我的大脑思考什么。智慧的老师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真正的自主权。比如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,选择项目主题,甚至设计学习路径。当学生感受到“我的学习我做主”,那种爆发出的能量超乎想象。

三、从教师到引导者:重塑教育者的角色

践行格拉塞的理论,意味着教师要勇敢地进行角色转型。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控制者,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、支持者和合作者。这种转变起初让我很不适应——毕竟,放下控制权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自信。但当我看到学生眼中重新燃起的学习光芒时,我知道这一切值得。

我现在备课的第一件事不再是“我要讲什么”,而是“学生可能需要什么”。课堂设计围绕真实问题展开,知识被嵌入到有意义的情境中。比如教抗日战争历史,我不再简单罗列时间事件,而是让学生分组模拟国际调停会议,各自代表不同国家搜集资料、论证观点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自然需要了解历史背景、分析各方利益、锻炼谈判技巧。知识因为有了应用的语境而变得鲜活有力

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。我们建立了学习档案袋,收录学生的项目成果、自我反思和同伴反馈。期末考试只占总评的30%,更多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。令人惊喜的是,减轻了考试压力后,学生反而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失败不会被简单判定为“不及格”,而是被理解为学习过程中的必要尝试。

四、现实挑战与希望:让改变一步步发生

当然,在任何教育体系内推行格拉塞的理念都会遇到阻力。标准化考试的压力、传统观念的束缚、大班额的现实困境,都是摆在面前的挑战。但我逐渐明白,改变不需要全盘颠覆,可以从微小的实践开始。也许只是每天给学生5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,也许是允许学生选择作业的呈现方式,又或许是在评价时多问一句“你觉得这次最得意的是什么?”

我记得有一个被标签为“注意力缺陷”的孩子,在传统课堂上如坐针毡。我允许他在听讲时手里摆弄思维积木,结果发现他反而能更好地跟上课堂节奏。后来他成了班级的“立体几何顾问”,用积木帮同学理解空间概念。这个孩子的转变让我坚信:当我们愿意灵活调整方法以适应学生,而不是强迫学生适应既定框架,教育奇迹就会发生

走在格拉塞指引的教学道路上,我越来越确信:教育最深的喜悦,不是看到学生考出高分,而是见证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,找到学习的意义。每一个学生内心都有一盏等待被点燃的灯,我们的任务不是朝里灌油,而是找到那个独特的开关。当教室变成探索的乐园,当知识成为自由的翅膀,学习这件事,终将回归它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一段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,一场自己主导的成长盛宴。

这不是遥远的教育乌托邦。明天走进教室,你就可以尝试问学生:“如果今天的学习完全由你设计,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?”或许,你会听到让你惊叹的答案。毕竟,真正的教育革命,始于我们愿意放下控制的勇气,始于对每一个学习主体最深的信任与尊重

分享更多
6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