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有哪6种心理疾病

发表时间:2025-07-23 00:00:00

标题:看见少年的阴霾:识别青少年常见的六种心理挑战

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一个青少年,本该是活力四射、充满好奇的年纪,却可能坐在教室的角落沉默不语,在社交场合显得格格不入,或者在家中突然爆发出难以理解的怒火。这些并非简单的“青春期叛逆”,而可能是更深层次心理困扰的信号。青少年时期是身心飞速发展的关键期,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“暴风骤雨”阶段。识别这些挑战,是给予他们有效支持的第一步。今天,我们就来聚焦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六种心理疾病:

1. 抑郁症:沉重的低气压漩涡

这远非短暂的“心情不好”。青少年抑郁症以持续至少两周的显著低落情绪为核心特征。他们可能:

  • 失去活力: 对曾经热爱的活动(运动、音乐、社交等)兴趣索然,行动迟缓,感觉疲惫不堪。
  • 情绪底色灰暗: 感到持续的悲伤、空虚、绝望,易怒比在成人中更常见。
  • 自我价值感崩塌: 极度自卑,过度自责,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是个负担。
  • 思维与身体变化: 注意力难以集中,记忆力下降;可能出现明显的失眠或嗜睡,食欲暴增或锐减,体重显著变化。
  • 危险信号: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,甚至计划或尝试自杀行为。这是需要立即干预的紧急信号。

2. 焦虑症群:无处不在的警报器

焦虑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,但当它变得过分、持久并影响功能时,就需要关注。常见类型包括:

  • 广泛性焦虑症: 对学业、社交、家庭、健康等日常事件或活动持续且过度的担忧,难以控制,常伴有坐立不安、肌肉紧张、易疲劳、注意力难集中、易怒、睡眠问题等躯体症状。
  • 社交焦虑症: 对社交或表演情境(如讲话、与人吃饭、参加聚会)产生强烈恐惧,担心被审视、批评或羞辱,常常回避这些场合,或在其中极度痛苦。
  • 惊恐障碍: 反复出现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或不适感(惊恐发作),伴随心悸、出汗、颤抖、窒息感、濒死感等身体症状。发作后常担心再次发作并改变行为(如不敢独自出门)。
  • 分离焦虑障碍: 虽更多见于儿童,但在青少年中依然存在,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过度的、不切实际的恐惧和痛苦,可能导致拒绝上学或在外过夜。

3. 进食障碍:扭曲的身体意象陷阱

这类障碍的核心是对体型、体重和进食行为的极端关注与控制,常与自我价值感紧密绑定。

  • 神经性厌食症: 对体重增加有强烈恐惧,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“胖”,严格限制进食,可能导致严重营养不良、内分泌紊乱、器官损伤甚至死亡。
  • 神经性贪食症: 反复出现暴食行为(短时间内失控地吃下大量食物),随后采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(如自我诱吐、滥用泻药、过度运动、禁食)以避免体重增加。
  • 暴食障碍: 反复出现暴食行为(失控、大量进食),但不伴随规律性的清除行为,常伴随强烈的痛苦、内疚和羞耻感。

4. 注意缺陷/多动障碍:大脑里的高速赛车(ADHD)

虽然通常在儿童期被诊断,但其影响会持续到青少年乃至成年。核心症状包括:
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: 难以维持注意力在任务上,容易分心,忽视细节,丢三落四,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。
  • 多动: 坐立不安,难以安静地坐着玩耍或参与活动,在不合适的场合过度奔跑或攀爬(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内心不安)。
  • 冲动: 难以等待轮候,经常打断他人说话或活动,不假思索地行动。
  • 学业与社会挑战: 这些症状导致青少年在学业、社交和家庭生活中面临显著困难。

5. 双相情感障碍:情绪的过山车

青少年双相障碍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或多动症。其特点是情绪在躁狂/轻躁狂发作期和抑郁发作期之间剧烈波动。

  • 躁狂/轻躁狂期: 情绪异常高涨、易激惹或膨胀(至少持续数天),精力异常旺盛,睡眠需求减少,思维奔逸、语速加快,过度自信、夸大能力,注意力易分散,冲动行为增多(过度消费、鲁莽驾驶、轻率的性行为等)。
  • 抑郁期: 如前所述,情绪极度低落,精力不足等。这种情感的极端起伏严重影响其生活和人际关系。

6. 创伤后应激障碍:过去的阴影笼罩当下(PTSD)

在经历或目睹严重的威胁生命、造成严重伤害或威胁身心完整性的事件(如严重事故、暴力侵害、自然灾害、亲人突然离世等)后,个体可能出现:

  • 侵入性记忆: 反复出现闯入性的、痛苦的创伤事件回忆(闪回)、噩梦。
  • 回避: 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地点、人物、谈话、活动或感受。
  • 认知和情绪负性改变: 对自己、他人或世界持续的负面信念(如“我很坏”、“世界极度危险”),持续的恐惧、愤怒、内疚或羞耻感,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显著降低,疏远他人,难以体验积极情绪。
  • 警觉性和反应性改变: 过度警觉(如易受惊),易激怒或爆发愤怒,注意力不集中,睡眠困难,鲁莽或自我毁灭行为。青少年可能通过行为问题(如逃学、攻击性)来表达痛苦。

家长和教师可以做些什么?

  1. 观察与倾听: 留意孩子情绪、行为、睡眠、饮食、社交等方面出现的持续且显著的变化。不带评判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困扰。
  2. 表达理解与支持: 让他们知道你看到了他们的痛苦,你关心他们,并且你愿意陪伴他们面对困难。避免简单否定(“你就是想太多”)或催促(“振作起来”)。
  3. 寻求专业帮助: 不要犹豫。心理咨询师、精神科医生是评估和治疗的专业力量。早期干预效果通常更好。这并非软弱的表现,而是智慧的选择。
  4. 学习相关知识: 了解孩子可能面临的挑战,减少误解,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他们。
  5. 保持耐心与稳定: 康复之路可能漫长且反复。提供持续、稳定的关爱和支持至关重要。照顾好你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。

写在最后:

识别这些挑战,不是为了贴标签,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内心可能经历的惊涛骇浪。每一个挣扎的少年背后,都有一颗渴望被看见、被理解的心。心理疾病并非个人缺陷或意志薄弱的结果,它们如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专业的关注和治疗。摒弃污名化,营造一个接纳、支持的环境,让青少年敢于说出“我需要帮助”,是我们所有人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设的重要基石。看见他们的阴霾,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重见阳光。

分享更多
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