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家暴者的心理迷宫:为何受害者难以逃离施暴者的掌控?

发表时间:2025-10-14 08:27:36

一、当“家”成为战场:那些被暴力扭曲的心灵

你听过最可怕的哭声吗?不是深夜野猫的嘶鸣,不是暴雨中树枝的断裂,而是一个成年人在枕头里压抑的呜咽——因为害怕被听见,连崩溃都得小心翼翼。家暴的受害者往往活在这样的矛盾里:最该提供安全的地方,成了最危险的牢笼

我曾接触过一位女性,她描述自己被丈夫殴打后的感受:“身体上的淤青会褪色,但脑子里那个‘我不值得被爱’的声音,像烙铁印在心上。”这种心理创伤远比肉眼可见的伤口更难愈合。家暴心理学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暴力不仅是拳脚相加,更是一套系统性摧毁人格的精密程序——施暴者通过恐惧、羞辱和间歇性的“温柔”,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,甚至主动为暴力找借口。

二、暴力如何绑架一个人的心智?

1. 习得性无助:为什么他们不逃离?
许多人会质问受害者:“你为什么不走?”但心理学中的“习得性无助”现象能解释这种“停滞”。就像实验中反复遭受电击却无法逃脱的狗,最终即使笼门打开也会放弃挣扎,长期受虐的人会对改变处境彻底绝望。一位幸存者告诉我:“每次我想离婚,他就会跪着道歉,送花、写保证书……直到下一次他掐住我的脖子。后来我觉得,这就是我的命。”

2. 创伤性依恋:爱和恐惧的畸形共生
更令人心碎的是,许多受害者对施暴者抱有深刻的情感依赖。这与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类似——当施暴者偶尔展现“好的一面”(比如打完人后痛哭流涕),受害者会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放大这点善意。“他平时对我很好”“他只是压力太大”,这些自我说服的背后,是大脑为了生存而扭曲现实的防御机制。

3. 社会性绞杀:看不见的枷锁
经济控制、社交隔离、污名化威胁……施暴者常用这些手段切断受害者的外部支援。一位逃离魔爪的女性回忆:“他删光我手机里的联系人,逢人就说我精神有问题。当我终于鼓起勇气报警时,连我母亲都劝我‘别闹得太难看’。”这种社会关系的瓦解,会让受害者感到自己是孤岛,进一步强化顺从。

三、挣脱暴力的阴影:心理重建的漫长之路

1. 承认伤害:打破“完美受害者”的幻想
社会常期待受害者“立刻振作”,但心理康复需要允许脆弱。“我终于敢对自己说:是的,他很坏,而那时的我太害怕了。”一位接受心理咨询的女士这样说。承认自己受过伤害,不是示弱,而是夺回定义自我经历的权利。

2. 重构认知:撕掉施暴者贴的标签
家暴中常见的语言暴力(“你一无是处”“没人会要你”)会内化成受害者的自我认知。心理治疗常通过“认知行为疗法”挑战这些扭曲信念。比如,当受害者下意识想“都是我不好”,可以练习替换成“是他的选择错了,不等于我的价值消失”

3. 重建安全感:从“活着”到“生活”
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会让受害者长期处于警觉状态。一位曾躲在衣柜里躲避丈夫的女性,康复后仍会突然检查门锁十几次。专业的心理干预(如眼动脱敏疗法)和渐进式暴露训练,能帮助神经系统重新识别安全环境。

四、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?

如果你怀疑身边的人遭受家暴,不要质问“你为什么不走”,试着说:“这不是你的错,我随时在这里。”比起建议,提供可操作的资源(如庇护所电话、法律援助)更重要。

社会观念的改变则需要更深远的力量。为什么总有人问“她做了什么激怒他”,却很少问“他为什么选择暴力”?当我们停止用“夫妻吵架”轻描淡写,当法律更严惩施暴者而非要求受害者“谅解”,或许更多沉默的呼救能被听见。

最后想说:暴力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,而治愈的开始,是让受害者重新触摸到——你值得拥有不被恐惧定义的人生

分享更多
3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