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被喜欢的人总在逃避你?加藤谛三揭示情感回避的深层心理

发表时间:2025-09-24 08:54:23

一、为什么我们总渴望“被喜欢”?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?明明已经很努力了,却还是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;发一条朋友圈,隔几分钟就要看点赞数;甚至为了讨好同事,勉强答应不想做的请求……“被喜欢”似乎成了现代人心里的一根刺,扎得又深又疼。

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《情感暴力》中犀利地指出:“对认可的饥渴,本质上是自我价值的空洞。” 我们拼命向外索求喜欢,是因为内心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。就像饿极了的人会饥不择食,缺爱的人也容易陷入“讨好型人格”的陷阱——用微笑掩饰委屈,用付出绑架回报。更讽刺的是,越渴望被喜欢的人,反而越难获得真诚的关系,因为这种焦虑会像雷达一样,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敷衍或虚伪。

二、加藤谛三的“喜欢陷阱”理论

加藤谛三的心理学研究有个核心观点:“许多人追求的‘被喜欢’,其实是童年情感模式的重复。” 比如,从小被父母要求“考满分才值得爱”的人,成年后会不自觉地用成绩、收入甚至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这种模式就像一场永远赢不了的游戏——你永远在担心“不够好”,而别人一句随口的夸奖就能让你短暂地上瘾。

他在书中举了个生动的例子:一个总给同事带甜点的职场新人,表面上人缘很好,但某天忘记带点心时,立刻听到背后议论“她最近变自私了”。“用付出换来的喜欢,本质是情感勒索。” 加藤认为,健康的喜欢应该像阳光下的植物,自然生长;而非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,标好价格等人兑换。

三、真正的“被喜欢”需要哪三种能力?

加藤谛三并非否定人对联结的渴望,而是提醒我们:“想要被喜欢,先要学会喜欢自己。” 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能力——

  1. “钝感力”:对恶意迟钝一点,对善意敏感一点。别人一句批评就失眠整晚?或许你该学学猫——被骂了甩甩尾巴就走,吃到小鱼干却会蹭蹭主人的手。
  2. “完整人格”:不要把自己切成碎片去迎合不同人。“当你停止扮演别人,真正喜欢你的人才会出现。” 就像一棵树,如果为了讨好风改变形状,最终只会失去扎根的力量。
  3. “给予的勇气”: paradoxically,越不在乎回报的给予,越容易收获真心。书中提到一位养老院志愿者的话:“我陪老人聊天时从不想‘他们该感激我’,但反而收到了最动人的生日卡片。”

四、从“求认可”到“被吸引”的转变

加藤谛三的智慧在于,他揭穿了人际关系中最隐蔽的谎言:“我们总以为被喜欢是终点,其实它只是副产品。” 那些活得松弛自在的人,往往不是最完美的,而是最“真实”的——他们会直接说“我不擅长这个”,也会在深夜打电话给朋友哭诉失恋。

有个实验很有意思:让两组人分别用“我想让你喜欢我”和“我想了解你”的心态去社交,后者获得深层联结的概率高出47%。这就像钓鱼,死死盯着浮标的人总是焦虑,享受湖光山色的人反而满载而归。

五、练习“被讨厌的勇气”

最后想说,加藤谛三的理论和阿德勒心理学其实异曲同工——“自由,就是被讨厌的勇气。” 下次再纠结“他是不是讨厌我”时,试试这三个步骤:
1. 问自己:“如果全世界只剩最后一天,我会在意这件事吗?”
2. 把注意力从“他怎么看”转向“我怎么活”;
3. 像整理衣柜一样,定期清理消耗你的关系。

毕竟,生命太短,短到没时间活成别人的注脚。当你停止在别人的瞳孔里寻找自己的倒影,真正的星辰大海才会扑面而来。

分享更多
16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