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人即地狱:心理学还是哲学困境?

发表时间:2025-10-13 15:50:55

一、当萨特说“他人即地狱”时,他在说什么?
他人即地狱”——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,划开了人际关系中那些隐秘的疼痛。第一次听到时,你可能觉得它过于极端,甚至带着点哲学家的矫情。但当你深夜翻来覆去回想白天同事的嘲讽,或是被家人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时,这句话突然有了血肉。法国哲学家萨特在戏剧《禁闭》中抛出这个观点,并非为了吓唬我们,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一个真相:他人的目光、评判和存在,常常成为我们自我囚禁的牢笼

心理学是否认同这种说法?有趣的是,萨特本人拒绝被贴上“心理学家”的标签,但他的洞察却与心理学中社会凝视自我认知失调等概念不谋而合。比如,当你因为害怕被否定而放弃表达真实想法时,那个“他人”是否已经成了你内心的狱卒?

二、心理学视角下的“地狱”:他人如何塑造我们的痛苦
心理学上有个经典概念叫“镜中自我”,意思是我们会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。想象你站在一面布满裂痕的镜子前,每一块碎片里都映出别人对你的评价——有的说你不够优秀,有的嫌你太敏感。久而久之,你甚至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自己,哪些是别人投射的阴影。

更残酷的是,人类天生需要归属感。我们渴望被群体接纳,但这种渴望常常变成自我背叛。比如,为了合群而附和讨厌的观点,或是为了讨好伴侣压抑真实需求。这种矛盾在心理学家霍妮的《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》中被描述为“基本焦虑”——当他人成为我们安全感的来源时,他们也同时掌握了伤害我们的权力。

我曾遇到一位来访者,她说:“每次开会发言,我都能感觉到后背发凉,仿佛所有人的眼睛都在审判我。”这种“被凝视的恐惧”,不正是萨特笔下“地狱”的心理学注解吗?

三、从“地狱”到“救赎”:心理学如何破解人际困局
但“他人即地狱”绝非绝望的宣判。心理学提供的解药,恰恰在于重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。认知行为疗法(CBT)中有一个核心观点: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你对事件的解读决定了情绪。当同事对你冷脸时,你可以默认“他讨厌我”,也可以想“他可能刚被老板骂了”。后者能瞬间将你从“地狱”中拉出来。

另一个关键工具是课题分离(阿德勒心理学)。区分“别人的课题”和“我的课题”——比如,别人如何评价你是他们的自由,但是否为此痛苦却是你的选择。这听起来像心灵鸡汤?但当我亲眼见证一位长期焦虑的来访者通过练习课题分离,终于敢在聚餐时拒绝劝酒,那一刻我确信:真正的自由,始于承认他人无权定义你

四、当“地狱”也有温度:人际关系的复杂性
当然,人际关系并非非黑即白。他人可以是地狱,但也可能是天堂。婴儿对着母亲微笑时激活的镜像神经元,朋友深夜倾听你哭诉时释放的催产素——这些温暖的瞬间提醒我们:人类既是彼此的荆棘,也是彼此的救赎。

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。就像一棵树,根系纠缠会导致养分争夺,但适度距离却能形成共生的森林。心理学家埃斯特·佩雷尔说过:“爱不是拥有对方,而是遇见彼此的边界。”当你学会说“我需要独处”,或是坦然接受别人说“不”时,地狱的高墙便开始崩塌。

五、写在最后:你才是自己心灵的守门人
萨特的名言常被误读为对人际关系的全盘否定,但它的真正启示或许是:地狱与否,取决于你如何安置他人在你心中的位置。心理学不会教你逃离他人,而是帮你辨别——哪些关系该修剪,哪些该浇灌,哪些不过是镜中的幻影。

下次当你因他人而痛苦时,不妨试试这个实验:问自己,“如果世界上只剩我一人,我会怎么看待这件事?”答案往往能让你看清,囚禁你的究竟是别人,还是你对认可的执念。毕竟,心灵的地图上,只有你才能决定哪里是深渊,哪里是旷野。

分享更多
50
首页
心理知识
课程
电话